第162章 抓住机会

    关东那边暴雨,要被水淹了。

    李恪气急败坏。

    一个人闷在宫里,破口大骂。

    该死的天气,怎么就跟他过不去!

    李恪现在心里就想着一件事,希望关东雨能下到关中来!

    不过,他本来还想继续发泄一下,突然想到一件更要紧的事情。

    洛阳紧挨黄河,都快要被水淹了,那黄河的情况又会怎样?

    想到这,李恪冷汗直冒,特意跑去叮嘱洛阳那边和工部的一些官员,看紧黄河大堤,绝对不能被冲毁。

    然后,又吩咐长孙冲,让他从海里捕捞比以前多几倍的鱼。

    现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慢悠悠捞了。

    实际上,这种气候灾害,只是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前的一个小波动。

    虽然李恪动员了很多人力,建了不少水车,但面对连续几个月的自然灾害,依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要不是有粮食保护价格政策,粮价可能已经涨到买不起了,不知道要有多少人饿肚子。

    李恪暗自庆幸,幸亏辽东发现金矿,他先让一批人去了那边。

    如果还有一大帮没地的农民或者绿林好汉在关内,搞不好会出现暴乱。

    朝廷后来统计显示,关内道和河东道受灾的人高达几百万。

    少说也有上万亩良田因为灾情,什么也种不出来了。

    整个北方,一片凄惨,很多百姓绝望到想要自杀。

    当然,凡事有两面,这场灾难,也不全是坏事。

    李恪抓住机会,调动朝廷的力量,主动去找受灾百姓,把他们迁移到辽东,确保他们能活下去。

    当然,如果有人不想搬,那也行。

    只要跟朝廷签个协议,朝廷就答应让他们加入少府。

    男人去矿山挖矿,或者去修黄河大堤,还可以去工坊做事。

    少府给的待遇挺不错的,管吃管住,一天三顿饭,这是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女的也不用发愁,织布正缺人手。

    只要会织布,就可以去,即便不会,也可以养蚕。

    因为少府的承诺,大部分受灾百姓都选择去干活,一下子人力和资源就大大增加了。

    但还是有少数人,决定离开。

    因为这些年的灾害,他们受够了,不想再待在这。

    既然人都归少府管了,那地肯定也不会放过,

    李恪掌握好田,也能更好维持府兵制,给士兵们分地。

    这一招,算是多赢。

    虽然国内灾害不断,但要打吐谷浑的准备,可是一直没停过。

    将领们都接到了李恪的死命令,今年说什么也得把吐谷浑拿下来!

    国内的工程多的是,还得靠吐谷浑人出力呢!

    再说,现在国内正闹粮荒,急需吐谷浑的粮食来补缺口。

    别小看吐谷浑,北边是山,但南边可是大片的草原,产粮丰富着。

    李恪想喘口气,只能靠抢吐谷浑了。

    战争的消息突然大肆传开。

    一开始,这些消息都是从边疆传回来的,只有朝中的大臣和少数权贵知道。

    但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消息就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大家都议论纷纷,对边疆的战事越来越感兴趣。

    大唐要打起来了!

    不仅是吐谷浑,听说还有薛延陀也蠢蠢欲动。

    一时间,京城上空仿佛被战争的阴云笼罩,气氛特别压抑。

    这一天,朝会开得特别久,官员们都是心事重重。

    最后,李恪决定御驾亲征。

    派十五万人马出去,包括凉城军在内,由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目标是吐谷浑。”

    还有十万大军正在集结,王子虎会带领他们去牵制薛延陀,防止他们跟吐谷浑联合起来。

    开战计划已经定好了。

    大唐得面对两个国家的两支军队。

    听说吐谷浑和薛延陀走得挺近,很可能也会加入战斗。

    更糟糕的是,吐蕃也可能来插一脚。

    如果真这样,就麻烦了,可能会有第三个战场。

    若真发生这种情况,大唐就挺被动的。

    当天。

    京城忙得不可开交,到处都在调动兵力。

    每个负责人都忙着准备自己的差事。

    今天也是士兵们跟家人告别的最后一天。

    朝廷允许士兵们今天在家里吃顿饭,还会给他们加个菜。

    各地都会那么做。

    某处村子,有户再普通不过的五口之家。

    家里两个老人,一对夫妇,还有个小男孩。

    “娘,明天我得去打仗了。”

    “家里的事你和秀秀看着办,大事等我回来再处理。”

    年轻人说道。

    他名叫王勾,是王家村的一员。

    平平无奇,没有特别的才能,也没有什么成就。

    到了参军的年纪,爹娘就鼓励他参军。

    现在,他是大唐的一名普通士兵,心里却总想立功出名。

    “孩子,你去打仗要小心,好好打,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娘亲想让儿子放心,别因为家里的事分心。

    男子汉上战场杀敌,是男人的荣耀,也是全家的骄傲。

    “娘亲,您就放宽心吧!”

    王勾拍着胸脯,信心满满。

    “这次是陛下御驾亲征,军神亲自挂帅,带领我们冲锋陷阵,此战必胜无疑!”

    他的语气,充满了无比的坚定,眼中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每当提到李靖和李恪,他的眼神就如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李靖,是大唐军神,他坐镇军中,就是所有人的信仰支柱,是必胜的信念所在。

    而李恪,大唐天子,被无数百姓传颂,他也是大家心中的希望之光。

    “好好好,有陛下和军神在,娘亲自然更加放心。”

    老太太连连点头,心中的担忧瞬间烟消云散。

    有了李恪的带领,这场战斗的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大唐的百姓们对李恪有着无比的信心。

    而李靖,也是多亏了他,大唐才能成立,将东突厥等敌人消灭。

    军神这个名号,就是大唐的定海神针,是大唐全体上下必胜的支柱。

    “儿啊,要是战场上你能有幸遇见陛下,记得好好谢谢人家!”

    老太太叮嘱道。

    百姓心里都有杆秤,李恪可是公认的天可汗。

    他的发明,让百姓的日子轻松了不少。

    “嗨,娘啊,我哪有机会见着陛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