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有点惊讶,没想到李恪这么急急忙忙叫大家过来,就是为了说这个。

    他刚想说话,突然心里一紧。

    确实,比去年暖和多了,感觉今年春天刚到,就已经穿上夏天的衣服了。

    这天气……

    不光房玄龄,其他人也不傻,陈柏、马周他们都明白了李恪的意思,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

    “陛下是在担心……”

    李恪沉重地点头,叹了口气。

    “朕担心接下来可能会有大旱,高温已经持续五六天了,不是什么好兆头。”

    马周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大规模旱灾,心里就发慌,赶紧道:“陛下,请您暂时停止征讨吐谷浑吧!”

    如果真的旱灾来了,朝廷还要把粮食运到辽东,那关中地区可能就要乱套了。

    跟吐谷浑比起来,关中的稳定才是关乎国家的大事。

    李恪摇了摇头,拒绝马周的建议。

    “别提了,粮草都运到辽东去了,要是再运回来,那损失就大了,得不偿失。吐谷浑这仗得打,还得赶紧解决!”

    “如果行得通,咱们就把吐谷浑的粮食全抢过来!把他们的百姓变成奴隶,用来开运河、修直道之类的!”

    马周本来还有点失落,觉得皇帝只顾自己的功业,不在乎百姓。

    但听了李恪的分析,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没想到李恪这么果断,这招简直是让大唐的粮荒转移到吐谷浑头上!

    不过想想吐谷浑毕竟是敌人,马周也就默认了,总比让大唐的百姓受苦要好。

    李恪又转头看向少府令。

    “事情紧急,朕就不多说了,少府的水车准备好了么?”

    “早就准备好了,只要陛下下令,至少能在关中的主要郡县推广水车。

    如果咱们不惜代价,造一些能用一年半载的水车,大概能铺满整个关中,但这需要工部工匠们的全力配合。”

    李恪转头看向工部尚书。

    工部尚书立马保证:“臣会尽全力协助少府!”

    李恪满意点头,又看向户部尚书。

    “户部必须准确计算,打压粮价需要多少资金,务必将价格降到之前水平,粮食保护价政策绝不能形同虚设。”

    “若有商人囤积粮食,操纵价格,朕将派金吾卫严惩,必要的话,就地正法!”

    户部尚书清楚此事的严重性,点头答应。

    当前形势危急,宫中任何延迟都可能让无数家庭面临破产。

    因此,李恪没有再对他们多作指示。

    他相信这些官员经验丰富,处理政务的手段充足,不需要他额外指导。

    李恪转头问旁边的房玄龄。

    “京城里头有多少小吏?或者那些等着选拔的人?”

    房玄龄和马周他们互相看了看,都有点尴尬。

    选拔人的数量他们还能记得,但小吏的数量,他们真的不太清楚。

    毕竟在大唐,官和吏的差别很明显。

    就算是出了名的贤相,通常也不大理会小吏。

    想了一会儿,房玄龄硬着头皮道:“大概有一万人左右吧?”

    这个数字肯定和实际的人数有出入,但这也是他根据丞相府里的小吏数量估算的。

    应该差不了太多。

    李恪没太在意,心想小吏这东西,放到现在也就相当于临时工。

    “房相,我让你调动京城所有的小吏和选拔人,让他们跟着七品以下的官员,去关中各地帮忙推广水车这些农耕工具,指导老百姓做好抗旱准备!”

    “旱情结束,表现好的小吏可以转成官员,选拔人可以缩短等待期,还有那些表现突出的,都可以提升品级!”

    让人家干活,总得给点好处。

    这场跟老天爷的竞赛,如果李恪想要赢,就得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力量。

    李恪应该感到庆幸,现在的隋唐时期还保留着一些武风传统,秦汉时期全民皆兵的制度也有继承下来。

    朝廷如果想要有大动作,相对来说轻松多了。

    不过,李恪心里也没底,单靠小吏和选人们,能不能应对旱灾。

    他不放心地叮嘱。

    “工部的人得赶紧去关中修渠挖井,不能让关中的百姓最后没水喝。”

    工部尚书点了点头,这事儿确实得做。

    谁也不知道旱情会持续多久,现在在关中修渠挖井,怎么着都是个划算的买卖。

    道理大家心里都明白着呢。

    等大家都走了以后,李恪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就把金吾卫大将军叫过来,嘱咐他几句。

    “你带人去关中各个县转转,一定要确保朝廷的政策能传达到每个乡民那里。还得带上一队刑徒,去帮忙挖水井、修渠道。”

    现在的京城,关着的刑徒都超过一万了,这么多人,应该足够把关中的水渠修好,水井挖通的。

    然后,李恪还是不敢大意,紧急下令让程咬金他们出发,要在秋收之前打下吐谷浑,抢他们的财物和粮食,运回国内。

    剩下的,就只能看天意了。

    接下来的几天,关中出现了件让大家都很惊讶的事。

    天气特别热,太阳晒得头皮发烫,估计得有三十多度,站一会儿就一身汗。

    但就有那么一群官吏,不怕热,跑到各个县去,到处宣传要抗旱。

    这些小吏和选人们跑到各地,和县里的官员、乡里的三老一起,发动农民们动起来,配合朝廷修水井、渠道。

    在官职的诱惑下,这些人全力以赴。

    百姓们同样不傻,大体明白了原因,自然积极配合。

    工部和少府的人紧密协作,日夜不停工,制造水车,并将其安装在各县水渠边。

    这些准备工作并没白费。

    因为,气温不断攀升,已经连续近一个月没有降雨。

    河道水位下降,如果没有水车,灌溉也将成大问题。

    一时间,关中百姓对李恪超级认同,把他当成了圣人一样膜拜。

    想想,逼李二退位这事,跟李恪的其他成就比起来,真算不上什么缺点了。

    然而,文武却一个比一个紧张。

    谁敢保证这次的旱灾不是灾难的开头?

    只要关中一天不下雨,文武们就一天不敢放松警惕。

    但旱灾还没缓解,李恪又收到了个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