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宫。
李渊得知李二去世的消息,整个人陷入沉默,身上的死气更浓。
自言自语,泪流满面。
“李家究竟做了什么错事,两代人接连遭遇这样的悲剧!”
“老二,你安心去吧,下去和你大哥聊聊,你是怎么被你的儿子杀死的。”
李渊说到最后,泪水横流。
他的儿子啊!
尽管当初玄武门之变,李渊对李二满心怨恨。
李二杀害李建成,逼迫他退位,避居太极宫,再转大安宫。
但得知李二死了,李渊又觉得李二还是有功的。
毕竟,他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强盛,无人能挑剔。
然而,这让他更加痛心。
李渊原本年纪就很大了,突然遭受如此重创,变得更加消沉,再无心情享乐。
第二天。
长孙无忌返回京城。
他一回京城便立刻找到李承乾,告诉他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
李承乾听后震惊不已。
之前他只知道李恪掌握大量军队,否则不可能攻下曼族。
但根据长孙无忌所述,这些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这让人难以置信,如此精锐的部队,不可能轻易隐藏。
李承乾自己培养私军时,也是精心挑选了投降的东突厥人。
这些人在大唐无依无靠,李承乾愿意支持他们,他们自然只能效忠李承乾。
即便如此,李承乾培养了这些军队多年。
之前试图伏击李二差点失败,可见军队与唐军的战斗力差距。
然而,李恪悄无声息聚集了大量精锐,这背后必定有人支持他。
长孙无忌皱起眉头。
“据陛下亲卫所说,是前隋护龙卫为李恪把守着轩辕王府,看来,支持李恪的,是那些心怀不轨的前隋余孽!”
但这话,长孙无忌自己说出来都不信。
前隋若真有这等能耐,大唐又如何能横空出世,屹立不倒?
李承乾想了片刻,终究是懒得再与此事纠缠。
在他心中,李恪早已是个死人,何必为个死人劳心费神?
提到李恪,李承乾又不禁想起了李二。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忐忑,问长孙无忌:“舅舅,你说父皇他……真的还活着么?”
长孙无忌神色凝重,目光如炬,一字一顿道:“陛下,已然仙逝!”
李承乾闻言,一愣。
是啊,李二已然不在。
无论他是生是死,李承乾都必须强迫自己相信,李二已经驾崩。
不仅如此,他还要让整个大唐都深信不疑。
如此一来,即便李二真的活着,重振旗鼓,李承乾也能将其斥为野心家的阴谋诡计。
如此一想,李二的生死,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李承乾意识到这点后,心情轻松了许多。
尽管没人知道他弑父的事情,但内心的压力始终沉重。
现在这样最好,他不再深究李二的情况,只须确保安州的安全即可。
李承乾随即向长孙无忌讲述了前些时间,在东宫发生的戏。
长孙无忌听后皱眉,最后认可道:“殿下做得好,绝不能轻易答应登基。”
李承乾严肃点头:“舅舅误会了,父皇遭李恪这叛贼毒手,我自认才智不足,难以承担重任。应先料理父皇的后事,其他事之后再议。”
长孙无忌看李承乾虚伪的表情,心中暗自感叹。
演戏是不是天生的本领?
“你决定好派谁去安州了么?接下来我们将夺回凉关。”
李承乾想了想,认为拔赫虽然战斗经验不足,但处理后勤事务能力出众,应该能够胜任。
“人选已定,这个人还过得去。”
“你掌握了宫中多少禁军?”
“左武卫大将军已与我结盟,军中众多中层军官也支持我!”
长孙无忌闻言,放下心来。
他本担心李承乾缺乏实力,此刻却握有左武卫这张王牌,事情变得容易多了。
即便那些随李二前往凉城,如今归来的士兵可能被他人拉拢,心生异心,但有左武卫支持,局势绝对不会失控。
随后,长孙无忌转变话题,“太上皇在大安宫的生活如何?”
李承乾:“听说他还是每日饮酒。”
话落,李承乾心中一震!
他之前只关注其他兄弟,却忽略了宫中还有一个有资格称帝的人物!
虽然李渊年事已高,十年来深居简出,不常出现在朝堂,但他的地位仍在。
若李渊有意复位,当前正是绝佳时机!
李承乾迅速行了一礼。
“我明白了。”
长孙无忌微微一笑,李承乾能够及时领悟便足矣。
“我得去拜见皇后。”
李承乾急步向前,握住长孙无忌的手,“舅舅,我若登基,必让您成为群臣之首。”
长孙无忌脸色稍显温和,轻拍李承乾的手,应声道:“我也必竭尽所能,助你一臂之力。”
李承乾满眼感激,看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望忍不住叮嘱:“殿下,务必做好万全准备,确保前往安州的军队牢牢控制在手,内外兼顾,才能确保无懈可击。若自觉力有不逮,即刻开战,以报父仇为名,将李恪擒获斩杀。”
李承乾默默点头,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场战争将提升他的威望,并让那些在战斗中立功的将士得到晋升。
这些人,将成为李承乾最坚定的潜在支持者。
长孙无忌离开殿堂后,李承乾仍坐在椅子上。
刚才两人心照不宣地避开了一个话题:长孙皇后的病因。
长孙无忌作为皇后的哥哥,对她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
皇后以前在春夏季节从没患过气疾,这次突然生病,其中必有蹊跷。
但长孙无忌现在只能装作不知道,他和李承乾利害相关,与其在皇后病因上争执,不如装作此事从未发生。
李二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民间,京城为之震动。
京城百姓纷纷自发为李二戴孝,因为他们亲身经历了突厥围城。
如果不是李二英明果断,击败东突厥使其投降,他们无法享有今日的安宁生活。
当百姓得知是李恪谋害天子时,人人愤怒,舆论哗然。
自汉朝以来,忠孝是治国之本。
李恪弑君弑父的行为,激起民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