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相已经说了,李恪从未透露军队来源,陛下把自己的生命轻易交给他,根本不合理!”
房玄龄当即反驳:“我确实说过,殿下养私军或许有其他原因。如果陛下亲自去一趟,与殿下深入交谈,或许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而且,养私军的问题有轻有重,其他人也有养私军不是么。”
长孙无忌欲言又止,最后无奈垂下了头。
实际上,不仅别人,太子手下也有私军,是在皇帝授权的东宫六率之外的军队。
归根结底,东宫六率的掌控权在皇帝手中。
作为太子,未必能完全信任这些部队的人。
据长孙无忌所知,他的另一位亲外甥李泰,同样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
其他大臣低眉顺眼,暗自赞赏房玄龄的话。
房玄龄竟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提出这个话题,胆量非同小可。
从前的房玄龄并没有如此大胆,这次是否因为去了凉城,受到了李恪的刺激?
“好了,你们都不许再议论了!”
李二缓缓口,语气中透露着明显的怒气。
这些大臣和皇子,没有一个能让朕省心!
“那些挖苦别人的话,先放到一边。现在最重要的是,考虑朕是否该亲自去见李恪。”
李二自信亲自前往凉城毫无风险,相信李恪没有那个胆量害他。
就像他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即便优势巨大,也不敢对父亲李渊下手一样。
想要称帝的人,即使道德标准不高,也不会无端背负弑父的恶名。
中国历来以孝道治理天下,弑父之人无法凝聚人心,登上皇位。
长孙无忌:“陛下绝不能轻易涉险,大唐的江山全靠您啊!”
段志玄反驳:“我认为前往凉城并无不妥,单凭大唐与李恪的实力差距,就足以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即便抛却李二与李恪之间的父子情分,当两个国力悬殊的国家进行交流,实力较弱的国家绝不敢对强国使者有任何不敬。
小国的统治者越是睿智,便越不会乱来。
目前看来,李恪不仅智慧卓绝,甚至可以说是聪明绝顶。
“臣等附议。”
这次,房玄龄没再多说,不过大部分朝臣都已站在他的一方,认为李二前往凉城并无不妥。
陈师节:“若陛下决定前往凉城,臣愿意陪同前往,并保证陛下安全无虞。”
李二看群臣齐心协力,满意点头。
他内心也是偏向亲自过去的,虽然对李恪的情感复杂,愤怒与怨恨交织,但欣慰之情也油然而生。
这正是他想要亲赴去凉城的原因。
再者,段志玄说的对,如今李恪所建立的轩辕与大唐国力相差甚远。
只要李恪不傻,就不会轻易与大唐发生大规模冲突。
此外,李二对自己的识人能力也很有信心。
即便李恪与他势不两立,但他之前评价李恪与自己最相似,绝非信口胡说。
单从目前情形来看,他的这些儿子们在他面前犹如老鼠见到猫,轻易不敢有所冒犯。
即便李恪远走他乡,李二也不相信他会弄死自己。
毕竟,这涉及到严肃的政治问题。
“就这样定了,朕带房玄龄、陈师节、侯君集去凉城一趟!”
“安州大营由李靖负责指挥,政务方面,长孙无忌负责,与安州中枢大臣保持沟通,共同处理。”
“是!”
长孙无忌心情复杂,这次李恪避开了他的干扰和打压。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李恪终将变得无人能驾驭。
于是,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即使长孙无忌心有不甘,也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带着沉重的心情接受命令。
李二不放心,特意留下房玄龄单独询问。
“李恪的私军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有没有告诉你详情?”
“确实没有,殿下对这件事避而不谈,显然有难言之隐。”
李二揉着脑门,苦笑。
“朕只是想知道真相,你刚才也提到不止李恪有私军,但他的数量最多,朕必须弄个明白!”
房玄龄:“陛下到了凉城,应该就能弄清真相,殿下不可能对您隐瞒。”
李二回想起李恪过去的行为,以及其他让他头疼的儿子们,不禁摇头。
“但愿如此!”
李二还是感到担忧,他不希望自己会遇到任何安全问题,又问。
“你认为李恪真的不会对朕构成威胁么?”
房玄龄肯定道:“我相信殿下不会对您不利。血缘关系在那里,我们的实力差距明显,而且杨淑妃也希望你们父子和好如初。她在,事情就不会恶化到极点。”
李二沉默了片刻,点头。
“没错,杨淑妃在。你先出去,准备一下,跟朕一起去凉城,见见朕的那个好儿子。”
房玄龄恭敬离开,留下李二一人。
杨淑妃在李恪身边,李恪才能安心。
即便李恪有悖逆他的意愿,但对于杨淑妃的劝说,总还能听进去一二。
房玄龄回到自己屋里,心跳如鼓。
这是自策划玄武门之变以来,他最大胆的一次行动,欺瞒李二,意图促使父子二人相见,重修旧好。
房玄龄这一举动可谓是背水一战。
然而在他看来,这是能让李恪重返大唐的最好办法。
虽是权宜之计,却也别无他法。
加上有杨淑妃与秦菲儿在旁助攻,成功的概率非常大。
即便万一失策,李二的安危,也不是问题。
房玄龄观察过李恪,觉得他身上存有英雄之气。
这或许源于他的出身,使李恪不齿于玩弄权谋,更倾向于光明正大的王道。
房玄龄确信,李恪绝不可能做出像汉高祖刘邦那样的无赖行为。
比如烹父分羹的事,更不会在逃命时一脚将妻儿踹下车,做出无情无义的举动。
房玄龄离开后,李二坐在帐中沉思,他觉得自己去凉城并没有任何安全风险。
因此,李二心中毫无畏惧。
即使当年面对东突厥兵临城下,他都有勇气去见颉利可汗,现在见儿子,更是不在话下。
李二立刻下旨,站在君臣的角度,对李恪的行为,表示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