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 第57章 李二很自豪

第57章 李二很自豪

    毕竟他为大唐开疆扩土,解决了不少麻烦。

    但同时,他也指出李恪在程序上的一些疏漏,并对此提出批评。

    这道旨意,完全没有提及父子之情,因为当前的父子关系尴尬,李二也不确定李恪是否会继续与他对立。

    所以,选择不在这个问题上争执。

    他打算两人见面,等父子间的谈心之后,再详细讨论是非对错。

    李二拟好旨意后,心情非常高兴,他觉得李恪打下曼族,问题解决了大半。

    只要封锁李恪自立轩辕国的消息,仅限于凉城一带,就不会出现其他意外。

    李二对此有信心,因为他就在安州,知道消息的人很少,他们也都清楚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但长孙无忌让他头疼,这个小舅子可能会惹出麻烦。

    显然,李恪归朝后,将对太子构成威胁,就像当年李二与李建成的情况一样。

    李恪在外立功,手握大势力。

    太子必然心生不安,矛盾重重。

    不过,李二目前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暂时拖延,等李恪返回京城后再处理。

    李二认为,既然曼族已被平定,大唐赶上大汉的日子为期也不远了。

    李二甚至相信自己能比肩汉武帝。

    至于高句丽,他有信心可以直接消灭。

    之前没对高句丽采取行动,是因为那里气候严寒,加上大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西北方向。

    大唐虽然国力雄厚,但不可能同时在多个区域发动战争。

    再者,大唐建国时间不长,国库并不充裕,无法支撑连年征战。

    第二天。

    李二带领房玄龄等人启程,随行有两百名亲卫。

    李二虽然信心十足,但必要的保护措施不可或缺,这是皇帝出行的标准程序。

    安州城外,李二面对送行的众人,脸上挂着笑容。

    “各位大臣无需远送,我只是去看望那个不争气的儿子。

    你们留在此地,好好料理国事。”

    房玄龄看李二神情自豪,对李恪的看法也趋于平和,心中更是增添了几分骄傲,对这次行程充满期待。

    显然,这次皇帝亲自前往凉城,是很高明的一招。

    房玄龄内心暗自窃喜,表情却保持平静,目光扫过在场的同僚,扬起脑袋。

    李二出发后,为照顾房玄龄的身体,放慢了队伍的前进速度。

    他本就是文官,而且刚从凉城往返。

    所以速度不能太快。

    带领亲卫抵达凉关,李二观察了周围地形。

    “凉关变得更雄伟了,难以攻克。”

    抵达凉关后,房玄龄率先走出,朝关上的守军大喊。

    王子虎亲自检查一番后,才下令开城放行。

    房玄龄先前是由李恪派遣的兵马护送进关,所以王子虎认识他。

    这次,他说带来了李恪的父亲,大唐皇帝李二。

    王子虎不能轻视。

    尽管李恪对李二心怀不满,但他们作为臣子,不宜对家事过多插手。

    经过一番简单的身份核验,确认房玄龄说的是真的后,陈晔也派遣一千凉关军随行,监视李二等人,以防他们搞事。

    李二始终保持沉默,直到看到王子虎派出的随行士兵,才露出惊讶。

    这些士兵的素质,不亚于李二麾下的亲卫。

    要知道,他的亲卫是大唐的精锐,非一般部队可比。

    这究竟是牛忠训练出来的,还是李恪训练出来的?

    手中拿的一杆赶是什么?像火铳,又不太像。

    莫非是新武器?

    还有就是,这么多兵马,是李恪一个人能轻易供养的么?

    又是拿什么发展的凉城?

    难道他真的继承了前隋的遗留下来的财富?

    尽管李二觉得这想法有些荒唐,但面对眼前的精锐,李二也只能认为,这或许是最合理的解释。

    别的不说,就这些精锐身上的铁甲,就不可能是李恪买的起的。

    而且这么多甲胄,流入凉城,不可能没有一点动静,大唐的官员也不全是瞎子,怎么可能不会发现?

    这只能说明,当初在大唐的时候,这只军队可能和李恪的联系还不密切。

    直到李恪到了凉城,这只军队才真正归属他。

    可是这么想的话,前隋的实力未免太夸张了吧。

    看来回京城之后,要好好查一查那些豪强了。

    因为一路上有士兵跟着,李二也不好真正深入看一些东西。

    不过单单是路上经过的那些城池,就让李二大开眼界。

    里面的繁华,应接不暇。

    各城都在修建学堂,李二好奇的让人喊来几个百姓。

    这些百姓全都称赞李恪。

    李二懵了,难不成这是这些凉城军专门找的人,嘱咐过怎么在他跟前说话?

    随着李二深入聊下去,就发现还真不是他想的那样。

    只是因为李恪弄得这个基层官制,讲究‘不教而诛谓之虐’。

    每次朝廷颁布一个政令,都会先传达给各地的官员,让他们再给小民普及,讲解。

    所以不管这些百姓读没读过书,至少脑子里都知道了什么叫律法,什么是教育。

    这让李二非常羡慕,这是现在的大唐都做不到的。

    大唐的基层大多都被豪强、宗族把控,政令很难直接传达给百姓们。

    李二忍不住看了看房玄龄。

    房玄龄对李二的意思心知肚明,苦笑着说道。

    “陛下,此事若想在大唐实现实在太难,识字的,有文化的大多本来就是士族,让他们向小民宣讲这些,恐怕……”

    李二就反问道:“那为何李恪能做到?”

    房玄龄带着些揣测道。

    “这大概是因为当地没有大族?而且殿下手下有足够的知法识字的人才?”

    李二的表情就跟见了鬼一样,这么多这种人才,大唐没有,李恪到底从哪搜罗来的?

    经过的郡县越多,李二心中的疑惑也就越多。

    他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多人才,能是李恪能够收拢的么?

    若说在之前,李二还认为这可能是前隋遗留的势力,可是在见到这些小民都能懂政令后,李二就不这么认为了。

    前隋存有军队,是可能的。

    可是若还有这么一大批识字的人才,那就绝对不可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