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李二错了

    李二不假思索,脱口道:“自当极力隐瞒,太子乃国之储君,岂能身负污点!”

    房玄龄闻言,长叹一声:“这便是症结所在啊!”

    “陛下曾多次夸赞殿下类己,认为其贤能冠绝诸子。然而,在陛下心中真正权衡之时,却又将他视为无关紧要的庶子。试问,这如何能让殿下心中无怨?”

    “陛下夸赞殿下之时,或许确实真心,但您却忽略了太子的感受。太子身为储君,见陛下如此看重殿下,心中怎能不惶恐不安?”

    “而殿下受到陛下赞誉,又怎能不心生觊觎皇位之念?因此,会发生荒唐事,也在情理之中了。”

    李二神色凝重,唉声叹气。

    “你确定李恪的丑闻与太子有关?”

    房玄龄沉默,明确立场。

    李二无力道:“房卿,继续说。”

    房玄龄镇定自若,继续开口。

    “从陛下刚才的话里就能听出,更偏向太子,平日对殿下的关心也仅限于表面。

    嫡庶之别,亲疏之距,在陛下眼中或许稀松平常,但对殿下而言,他满心满眼只有一个父亲,那便是您。

    况且,殿下天资聪颖,又岂会感受不到这其中的微妙?

    所以啊……

    要是陛下您当初没那么高看殿下一眼,恐怕今日就少了许多纠葛。

    您贵为九五之尊,本应深思熟虑,却在不经意间给皇子定了性,这岂不是大大的失策?”

    李二脸色阴晴不定,冷哼一声,威严尽显。

    “照房卿这么说,朕夸自己孩子,倒成了过错?”

    房玄龄连忙低头,毕恭毕敬:“臣斗胆直言,确实如此,臣当初就提醒过陛下,汉高祖的往事不可不鉴啊!

    陛下您已然把殿下捧上了天,就算他日后无心皇位,恐怕也难逃一劫。

    前有刘如意等人的凄凉下场,殿下又怎会视而不见?”

    李二愤怒道:“房卿,你这些诛心之言,若是别人说的,朕早已将其处死!”

    房玄龄毫无畏惧:“正因我了解陛下性情,才敢直言。”

    李二揉着脑门,“房卿,那你认为朕该如何处理这事?”

    房玄龄:“应赏,也应查!”

    李二让他详细说明。

    “赏,因为殿下覆灭曼族,为大唐开疆拓土。为避免朝野误解,应暂时隐瞒真相,由陛下亲自封赏,让人误以为殿下是奉陛下命令行事。”

    李二提醒:“别忘了,他与朕断绝父子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房玄龄反问:“现在殿下攻克曼族,难道不是众所周知么?”

    顿了顿,房玄龄接着劝道。

    “事已至此,若不赏,只会让朝臣关注凉城军的来历,暴露矛盾。

    若朝廷封赏,则可变为陛下关爱儿子,特派军队,让他戴罪立功。”

    李二沉思片刻,认同了其中的合理性,随即轻轻挥动衣袖。

    “继续。”

    “依微臣之见,当前之急,在于彻底追查此事。

    首当其冲的,便是彻底调查辱杀花魁一案。

    殿下之所以被贬,乃至与陛下割席断义,皆因这件事所引起。

    若不认真调查,恐怕难以解开殿下心中的结。”

    李二面色凝重,沉默不语。

    “此外,我们还必须深究殿下凉城军的来历。如此精锐之师,究竟源自何处?

    殿下与我大唐境内各方势力有何交往?是哪些人向他提供了这些兵马?

    这些疑问,务必一一查明。

    否则,国内存在这样一股不明势力,实为国家大隐患。

    至于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前隋遗民所为,微臣对此断然不信。

    前隋覆灭前都无人愿意对其效忠,何况是现在?

    退一步说,即便真有前隋遗民余孽,他们也应当依附于权贵,而非投靠殿下。

    这其中的种种疑窦,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李二听完房玄龄的话,感到极度不快,挥手示意让他退下。

    “朕明白了,现在先不做任何决定。等李恪回来之后,再讨论这些事宜。”

    房玄龄叹了口气,无奈离开。

    房玄龄提出要仔细调查辱杀案件,李二并非没有考虑过,实际上他也清楚谁做的,并且掌握了一些线索。

    正如民间传言,这起事件确实长孙无忌有关。

    然而,这两个人,都与李二深爱的长孙皇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主要的是,他无法容忍家门中出现不仁不孝的败类。

    所以,种种内情,岂能公之于众?

    这无疑将夺嫡之争暴露无遗。

    太子图谋陷害李恪,如此行为让朝臣如何看待李二?

    又如何看待皇后?

    夫妇二人一生追求明君贤后的美誉,恩爱夫妻的典范。

    然而这一单旦事爆发,美誉将无从谈起。

    李二登基之路本就不光明,若他的孩子也通过篡位政变上台,大唐未来的皇位争夺必将惨烈无比。

    这些都不是李二所希望看到的。

    此刻他内心挣扎不已,是否该揭露真相为李恪洗清冤屈?

    李二想了半天,却始终无法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

    洪天派出的人,混进了淑妃外出礼佛的队伍。

    “娘娘,我们受主子之命,来接您去凉城享福。”

    “主子?”

    杨淑妃愕然。

    “李恪,您儿子,这是主子给您的信!”

    杨淑妃接过信,看完后明白了情况。

    “那小子,在凉城混得不错?”

    “对,凉城现在比京城还好,您可以放心过去了。”

    “母妃,咱们快走吧。”李愔焦急道,“咱们去凉城吧,有三哥的保护,会更安全,否则,父皇不会放过我们的。”

    这次的外出礼佛,就是李愔怂恿的,派来的暗卫先联系的他,将情况说明,才有了这一出。

    杨淑妃自然满心希望与儿子团聚。

    至于对李二?她早已心灰意冷,故而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前往凉城。

    ……

    李恪深陷在繁忙的漩涡中。

    当下,他肩负着曼组三座新城革新的重任。

    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

    尽管有智谋团鼎力相助,但由于曼族人才匮乏,加之凉城也需智谋团运转,人手严重不够。

    所以,诸多重大决策,需要李恪亲自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