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七章  同窗

    之前在天应府的时候,原主对学习根本不上心。

    杨成罡为他请的先生都是饱学之士,讲解也简单易懂,但原主愣是一点都没记住。

    想到这里,杨云的脸上泛起一丝扭捏之色,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学生虽然念过几年书,但太过顽劣,只能认字,不识书中之意。”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用来给幼童启蒙认字,教授常识的。

    杨云用不着从这种基础开始。

    周仲轻轻点头,忽然问道:

    “我来问你,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后,是什么?”

    杨云没想到周仲会在这时候考校他的学业,愣一下后才说:“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听杨云真能背出来,周仲的脸色好看许多,轻轻点头说:

    “看来你的基础打得还算牢固,那从《大学》开始念吧。”

    杨云乖巧地点头,拿着周仲送他的那支油泥笔回到座位上,拿出书本开始背诵《大学》。

    简单的拜师仪式结束。

    周仲的目光从其他学生面上扫过,紧接着指指最大那个学生。

    “虞尚熙,你的《大学》第七张背得怎么样?过来,给我背背。”

    原本学生们都好奇地打量着杨云这个新同学。

    但听到周仲检查功课,立刻低头翻书,开始临时抱佛脚。

    学堂中,年岁最大的学生是虞尚熙。

    他愁眉苦脸地走到周仲身前,磕磕巴巴地背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恶……”

    虞尚熙恶半天,也没有把后面的书想起来。

    周仲冷哼一声,脸上泛起淡淡的冷笑,“恶什么恶?我让你背的是《大学》,不是鹅鹅鹅!”

    “回去接着背!三日之内若不把这篇背下来,以后你站在门外上课吧!”

    检查完虞尚熙的功课,周仲又把剩下人的功课查一下。

    这些学生有的在读《千字文》,有的在读《幼学琼林》。

    虽然功课不一样,抽查的结果却一模一样,都被周仲狠狠嘲讽几句,垂头丧气地回座位背书。

    看学生们老老实实背书,周仲满意地点点头。

    他走到杨云身边,平静地说:

    “今天你第一天来,我不查你功课了。但三天之内,你得把《大学》第一篇背下,否则从哪来回哪去吧!”

    杨云心中一凛,默默地点点头,开始背诵《大学》第一篇。

    午时,周仲回后院吃饭,学生们把带来的饭食拿出来,一边热饭一边跟杨云聊天。

    其中最小那个孩子叫宋玉川,鼻子下面总是淌着鼻涕。

    他仰着头好奇地看着杨云说:“你长得这么高,每天是不是得吃好几碗饭才能吃饱?”

    宋玉川刚七岁,正是懵懂好奇的年纪。

    他还以为,长得越高,饭量越大。

    杨云比宋玉川大十一岁,年龄阅历比学堂所有孩子都高出许多。

    他笑呵呵地逗宋玉川说:“一顿得吃个五六十碗吧,要是我的不够吃,你得分点给我。”

    宋玉川很大气,十分认真地点头说:

    “你要是吃不饱,我分一半给你。要是再多,我不够吃了。”

    四周比较大的孩子都看出,杨云是在逗宋玉川,忍不住笑起来。

    趁着热饭的工夫,虞尚熙凑到杨云身边,冲着他拱拱手说:“在下虞尚熙,见过杨兄。”

    看虞尚熙硬装成熟的样子,杨云憋着笑回个礼,“原来是虞兄,杨云有礼。”

    通过姓名,虞尚熙靠在墙壁上问:“杨兄,你怎么会这个年纪来上学?”

    以杨云的年纪,真要读书,应该已经读到五经,准备参加科举。

    要是不读书,应在某个地方做工,或者学门手艺,开始养家糊口。

    他这么大的年纪,却又来学堂念书,这实在是不合常理。

    杨云不想提前十八年的纨绔经历,避重就轻地说:“因为一些事,耽搁几年,我才明白科举是正途,也只好厚着脸皮回来念书。”

    虞尚熙深以为然地点点头,但很快又摇摇头,轻声叹息说:

    “科举是正途不假,但这路也太难一点。先生那么大本事,至今却仍是童生。”

    “我要是能考中个秀才,就算是光宗耀祖啊。”

    大盛朝对秀才有优免之策,可以少交赋税,若家中出个秀才,能减轻不少负担。

    只是学堂的学生们都知道,想中秀才,没有那么容易。

    在众人说话间,宋玉川跑过来,拿着一个鸡蛋递到杨云面前,“刚才说过,要把我的饭分给你,你拿去吃吧!”

    瞧着面前这颗鸡蛋,杨云心中有些感动,笑呵呵地推回去,

    “不用,我带的饭够吃,这个鸡蛋还是你留着吃吧。”

    宋玉川见杨云不要,也不客气,拿回去吃了。

    午饭之后,众人在学堂凑合着眯一会,又开始上下午的课。

    但周仲没来,只是老周叔在学堂里看着众人背书,免得有学生趁机偷懒。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杨云坐在位置上,默默地背着周仲给他布置的功课。

    很快,杨云惊喜地发现,他只是读三遍,甚至都没怎么费心背,《大学》第一篇已经完全记在心里!

    可,周仲不在学堂,杨云只能默背一遍,发现没有丝毫错处,开始背第二篇。

    天近黄昏,老周叔宣布放学。

    学生们将学堂简单洒扫一下,飞奔着回家。

    杨云家是青山村的,等他从四方村回来,天色已经全黑。

    母亲姜梅坐在油灯旁,手中拿着一块料子比比画画,想着要怎么做才能让福兴布庄的客人满意。

    家里破旧的木门发出吱呀一声响。

    姜梅抬头看到杨云,立刻放下布料,满脸笑容地招呼,“云儿,你回来了。饿了吧?娘给你把饭端上来。”

    很快,一盘野菜,一碟炒鸡蛋,还有两碗米饭摆在桌上。

    姜梅将大碗米饭推到杨云面前,又给他夹一大块鸡蛋,笑呵呵地问:“云儿,今天第一天上学,感觉如何?周先生有没有教你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