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
要是让军队里的兄弟们知道是因为他,导致军费减少了,那还不得被他们骂死?
看来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李嗣业也知道自己没这个本事,干咳两声。
“陛下,您一心想要开疆扩土,这自然是好事。”
“现在吐谷浑已经臣服了,接下来,打算对哪里用兵?”
“陌刀兵有没有机会发挥作用?”
李嗣业紧张看着李恪,生怕他会摇头。
李恪一开始有点疑惑,但想想也就明白了。
打吐谷浑,李嗣业没机会出手。
闲得无聊,当然想出去打仗。
一直被困在京城,会郁闷死。
但这事没那么简单。
他之前让西域各国归顺,成了大唐的附属国。
所以,没有正当理由,不能随便开战。
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应对吐蕃会不会威胁。
而且,一旦去草原作战,陌刀兵就有个致命弱点,行动不便。
陌刀兵作为重步兵,虽然克制骑兵,但装备重达百斤,用马运输并不方便。
穿上甲胄后,最多也只能坚持战斗几刻钟。
而且消耗的粮草比一般士兵多,更辛苦。
所以,陌刀兵并不适合对外征战,最好是在西域屯田,减少粮草运输的负担。
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出征。
不然,可能真的要变成一支纯粹的防御性兵种。
李恪把情况给李嗣业一说,李嗣业直抓脑门儿。
“我明白了,陛下这是让我去西域开荒种地啊。”
“可是,种地也得有人啊,总不能让我一个人去种吧?”
李嗣业一边说,一边可怜兮兮看着李恪。
额……
这事,好像真是李恪的疏忽。
毕竟他之前定了先东后西的政策。
把移民都集中在东边了,忽略了安西都护府。
李恪:“这事儿得让文武一起商量,你就别多嘴了,听命令就行。”
李嗣业不大乐意地走了。
但小眼神儿老是转悠,不知道又打什么主意。
李恪暗自摇头,没想到李嗣业这么沉不住气,跟历史上的形象不太一样。
本以为带着陌刀兵的人应该很严肃,结果越来越像程咬金了。
阳光洒在骊山上,美得不得了。
从别院往下看,景色更是壮观。
骊山已经被军队包围了。
军营遍布整座山。
这次骊山演武的,除了边军和禁军,还有地方的郡兵。
虽然郡兵独立作战不太行,但毕竟也有些精英。
特别是去年。
第一批通过武举考试的学子们,已经派到了各地州郡。
很多人已经成了郡兵的负责人。
李恪让郡兵参加演武,就是想看看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能不能把郡兵训练得有战斗力。
如果有这样的人才,直接提拔!
山脚下的军营分三块。
禁军、边军、郡兵各占一块。
从山上就能看出三者的差距。
当前李恪手下的禁军,都是原来大隋的护龙军。
跟着李恪打了好几仗,纪律性都没得说。
边军是大唐精锐,军容就更不用提了。
只有郡兵看起来有点乱糟糟的,时不时有喝骂声。
估计是在临时加练。
演武还没正式开始,场面不算太热闹。
“启禀陛下,参加演武的军队已经入扎军营,只等陛下一声令下,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牛忠再次统计一遍后,前往别苑和李恪汇报。
李恪已经换上征伐吐谷浑时的那身战甲。
看上去十分威武。
端坐在上方的椅子上,接过军簿。
随便翻看了下,点头。
“开始吧!”
“陛下有令,正式开始!”
随着中官喊了这么一声,瞬间鼓声大作。
营中的将士们踏着鼓点,有条不紊的来到校场上,齐声吼道:“是!”
一道道命令传下去。
士兵们迅速组成战阵,浩浩荡荡走出了大营。
看着军容整齐的场面,李恪心里那个激动啊。
有这么强大雄壮的军队,大唐的繁荣昌盛就在眼前!
李恪看了看旁边的臣子们,哈哈大笑。
“你们想不想带着番邦的使者,跟朕一起去看看大唐儿郎的风采?”
这次演武,之前就说过,主要是为了让有小心思的番邦老实。
所以,和吐谷浑开战前,礼部就将他们请来了。
连半岛上的百济和新罗,也专门派人到京城来看阵势。
毕竟现在大唐太厉害了,不得不来啊。
不过,这些番邦的人大部分都在山下等着。
别苑里基本上都是大唐臣子。
房玄龄他们当然不会拒绝李恪的邀请。
只是还得带那群番邦的人一起看阵,这让有些官员心里不太痛快。
大唐现在威风八面,单打独斗海内无敌,大唐官员们自然也就飘飘然了。
看不上还没开化的野蛮人是很正常的。
不过,天子毕竟下了命令,他们只能照办。
于是,一群人跟着李恪的仪仗队,下山。
沿途,有禁军守着,防止出岔子。
到了山脚,番邦的使者们也都跟着来了。
他们心里痒痒的,特别想看大唐的军队到底有多厉害。
虽然大唐已经灭了东突厥、曼族,收服了吐谷浑,大家对大唐武力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但毕竟没亲眼见过,心里总是好奇的。
不管他们是怕得要命,还是真心想投靠,或者是暗地里有自己的小算盘,都需要看过大唐的演武后,好好评估下以后怎么跟大唐打交道。
是死心塌,还是两边讨好。
或者干脆扯旗造反。
都得有个打算。
李恪明白他们的心思,但他根本不在乎。
就算这些胡人看穿了大唐的军事实力,又能怎么样?
军事实力这东西,不是那么容易追得上的。
大唐强就是强!
要是这些周边胡人能轻易学去,那就太小看李恪的发明了。
骊山脚下。
正在排兵布阵,鼓声震天,等着李恪检阅。
虽然还没进大营,但这些大规模军队调动的影响力,已经让胡人使者们的脸都吓白了。
很快,李恪等人来到提前准备好的点将台前。
李恪站上点将台,官员和藩属的长官紧跟在他后面。
放眼望去,看到的是几十万的大军。
密密麻麻。
大军个个穿着战袍,英姿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