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父慈子孝

    本来以为就这么凑合着过算了,没想到李恪还算有良心,提出要重新修大兴宫。

    还没等李二答应,长孙太后就在旁边严肃开口。

    “咱们大唐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忙呢,得节约,不能奢侈。”

    李恪听了,冲李二挤眉弄眼。

    看来他有一个喜欢节俭的老婆,李二的日子以后不好过啊。

    李二嘴角一抽,想反驳,但又觉得没那个底气,毕竟他对长孙太后还是有点愧疚的。

    杨太妃看出了李二的不自在,呵呵一笑。

    “姐姐,不用这么担心,我儿子治理下的唐朝已经有新气象了,国库也充足,给长辈修个宫殿,是应该的。”

    长孙皇后听她这么一说,也就点头答应。

    李二心里暖暖的,虽然之前跟李恪有过矛盾。

    但毕竟是自己亲生的。

    现在他坐稳了皇位,儿子还记挂着给他修宫殿,李二觉得挺满足。

    旁边的文武们,看着皇帝父子相处得挺和谐,气氛挺融洽的,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要是他们两闹矛盾,文武们不好站队。

    李恪带着李二走进殿里,长孙太后和杨太妃则带着众妃子进了后面的御帐。

    外面的贵妇人们得以进内参拜问候。

    随着一阵礼乐,大臣们纷纷行礼,还给了李恪一些小礼物。

    这些礼物跟李恪赏赐给文武们的相比,显得便宜多了。

    等到大臣们祝贺完,也快到中午了。

    李恪不想把时间都耗在老家伙身上,急切地想见一见自己新选的那批人。

    这些人当中,没准儿就会出现统治末期时的宰相,甚至可能有些人将来会成为他儿子的得力助手呢。

    李恪得重视这些人才,毕竟他对应该在唐高宗时期出现的重臣不太了解。

    另一个殿里,所有新科已经等了好一会儿了。

    这次科举扩招了明算、明法这些术科,还有武科,所以大殿里满满当当的,少说也有小一千人。

    这里面明算科的人最多。

    李恪从后世穿越而来,所以特别看重数算。

    而且如果要他们去地方执政,数算能力真的很重要。

    比如修水利要花多少钱,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收多少税,这些都跟数算有关。

    所以,李恪一次就招了二百多个这类人才。

    三科加起来,占了新科选人一大半。

    至于传统的明经、进士,加起来人数不到两百。

    今年的科举跟往年有点儿不一样,术科的选人直接跳过守选期,直接给官儿做。

    虽然官职不太高,但不用熬守选期,这也成了吸引一大帮学子报考术科的原因。

    武科就有点特别了,它选出来的大多都是军中的老油条,或者是级别不高的军官。

    这些人虽然文化水平一般,但实战经验丰富,考试难度也相对低一些。

    而武科里专门对口军队的就更不一样了,要求严格,不是壮汉根本进不去。

    一旦被选上就直接进禁军,连这次宴会都不用参加。

    既然考试难度有高有低,那选出来的人自然身份也不一。

    这次的宴会,各科也是三六九等,分得很清楚。

    进士科的人看不上其他科。

    明经科的人看不上术科。

    术科的人又瞧不起武科。

    至于武科的,觉得其他科的都像是没上过战场的小年轻,装模作样。

    不过,不管他们内部怎么争来争去,互相看不起,在朝中真正的大佬们眼里,统统都只是后来者罢了。

    等到他们中有人真正脱颖而出,可能都要等到十几二十年后了,现在对他们太多关注没必要。

    李恪带着李二来到这,跟新科选人见面,然后宴会正式开始。

    现场礼乐声、祝贺声不断,李恪喝着酒,渐渐地有点醉了。

    他一高兴,就让选人们自己推举愿意上台献艺的,还要通过比赛选出探花。

    这命令一出来,进士科和武科的人就有点矜持了。

    进士科的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武科的一方面因为年纪不轻,另一方面肚子里墨水不多。

    于是,其他术科的胆子大了起来,开始玩闹,一个个轮流到李恪面前展示才艺。

    不得不说,这些人确实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行,跳舞的也有。

    旁边坐着的一些高官子女们看到精彩的部分,纷纷抛起身边的花草。

    内侍们反应快得很,帮着选人们把花草收集起来,这可是等会儿评选探花的重要依据。

    李二一时手痒,竟然也直接跳上台,跟新科选人一块儿热闹。

    确实有点不知道害臊,他都多大了,选人们才多大……

    不过,李二这么一闹,宴席上的气氛反而更热烈了。

    大家热闹地玩了半个多时辰,探花郎也选出来了,这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本来探花就不是什么大官,李恪为了增加热闹,直接封了十个探花,让他们在院子里探访名花,图个开心。

    这些选出来的人,兴奋得不得了,一接到李恪的命令,急忙忙地在院子里转悠起来。

    这会儿,歌姬们也都开始卖力地表演了。

    说起风月坊,虽然是出了名的风月场所,但消费不是一般的高,普通人通常都是只听说过她们的大名,却没机会亲眼见到她们。

    甚至有些达官贵人,也没能一睹她们的真容。

    因为这些已经出了名的艺伎,她们卖艺不卖身是认真的,不是随口说说。

    如果你想成为幕之宾,光有钱是不够的,她们更看重的是那些名篇佳作。

    并不是说这些伶人有多么高傲,不屑于搭理达官贵人。

    只是因为风月坊的伶人们名声太大,关注她们的人太多。

    如果用了什么手段,把自己的名声搞砸了,可就亏大了。

    平时,这些有名的伶人们,都深藏在坊内,普通人难得一见。

    但这次宴会,李恪特意下令,让她们出来表演,让大家都能开心开心。

    风月坊的艺馆,哪个不是拼命地,想把最好的表演拿出来?

    要是这次能出名,以后名气大了,钱不就滚滚来了嘛?

    这样一来,普通人也能看到精彩的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