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 第145章 不适合种地

第145章 不适合种地

    但是,他们在那挖金子挣的钱,最后都会通过消费花在朝廷上。

    如此一来,资金问题就解决了。

    将来要是想在那地方设州县,也会容易多。

    不过,具体的实施细节还得等把吐谷浑给收拾了之后才能定下来。

    一旦把吐谷浑给征服了,至少能给大唐增加几十万的奴隶。

    这些奴隶不管是用在辽东的开发上,还是国内修路,都能发挥大作用。

    但是,任何事都有坏的一面。

    虽然绿林好汉和盗匪去辽东对大唐边疆的拓展有点好处,增加了人口,也减轻了内地州郡的治安压力。

    但李恪心里清楚,这些人到辽东后,行为不一定会变好,说不定还会变得更糟。

    大唐内地有律法管着,朝廷在城里、乡下和军队管理上都有秩序。

    但,在辽东那边,虽然有几个小城镇和屯垦部队,却都集中在边缘地带,离黑水上游的金矿很远。

    荒凉的地上,人烟稀少,想在那规规矩矩淘金,不太可能。

    估计在未来十多年甚至几十年里,辽东地区都会是大唐治安最头疼的地方。

    或许只有朝廷把足够的人力和资源投到那儿,情况才能好些。

    李恪心里清楚,如果辽东每年死伤超过一千人,作为天子,肯定会受到大臣们的严厉批评。

    这是违背儒家道德的大事。

    李恪作为天子,要对所有子民负责。

    辽东虽然离京远,但也是大唐的地盘,那的问题就是他的责任。

    另外,李恪也不能忍受辽东百姓胡来,万一有人借机造反,就麻烦了。

    还得考虑到马上要对吐谷浑开战。

    这一战很重要,必须打赢,让大唐成为地区霸主,只有这样,在辽东的统治才能稳当。

    但是,铜矿和银矿的缺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难题。

    地方太大,人口太多,还有很多人喜欢把钱埋在土里存着。

    这么一来,就算朝廷印再多钱,也不够用。

    如果能找到几个大矿脉,至少能缓一缓,说不定还能多撑个几十年。

    想到这,李恪下令。

    “让吴国公和卢国公各带三万精兵,去营州前线。水师将军长孙冲,在平州准备好足够物资,随时准备开战。”

    李恪清楚,光这六万人还不够。

    现在吐谷浑在辽东势力强大,不能小看。

    营州那边因为吐谷浑的骚扰,现在还是一片狼藉。

    守军人数也不够,得调动其他部队。

    王子虎和刘六也应该在大战中好好展示一下他们的军事才能。

    “再让王子虎二人带十万大军,驻守平州。”

    在殿里候命的张大达闻言,暗自吃惊。

    那么多大军,吐谷浑怎么可能挡得住?

    这回,家仇有望得报了!

    李恪又看向张大达,带着点好奇问道:“是你发现了黑水流域的金矿么?”

    张大达恭敬点头:“是”。

    “那你详细给朕说一说,黑水流域和整个辽东的情况怎么样?适不适合种地,能不能养活朝廷的驻军?”

    张大达一点也不敢马虎,把辽东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李恪。

    他心里其实挺感激李恪的,要不是李恪掌权后,向辽东派了一批少府工匠,教他们建火炕,还有预防冬季雪盲的小技巧,冬天不知道会要了多少人的命。

    就算是营州守军,也不愿意再去延津,那里实在太冷了。

    李恪心里有点得意,但他知道,这些只是稍微改善了当地军民的生活。

    要想在辽东真正扎根,还得看这里适不适合种地。

    如果能种田,那就是一个好地方。

    李恪记得后世对辽东的评价,是种田的理想之地。

    但是,张大达的说辞,让李恪的心凉了下来。

    当前的辽东,和他记忆中的完全不同。

    张大达说,当地只能种植高粱,而后世的高粱亩产数据李恪并不了解。

    但他很清楚,没有大规模种植的作物,产量必然不高。

    辽东现在的高粱亩产最多三百斤。

    这样的产量根本无法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

    至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现在还是一片沼泽。张大达沿途经过黑水下游,都是泥泞的沼泽地。

    他还提到,冬天时的土地会冻结,春夏又变成沼泽。

    等张大达把他知道的所有信息都讲完后,李恪也感觉有点累了,就让他下去了。

    当然,给他点奖励是必不可少的,升官发财都是应该的。

    张大达离开后,李恪靠在龙椅上苦笑。

    说实话,如果辽东真像后来那样变成北大仓,那中原王朝这几千年怎么可能会看不上那地方?

    现在松嫩平原这些地方,其实并不适合种地。

    到处都是半米深的草根,乱七八糟的,就算张大达他们拿刀砍,也难除根。

    这还只是地面的部分,地下的根茎就更别提了。

    如果靠牛马耕地,就算累死,也开垦不出几亩地。这种地得等到拖拉机出现,才能真正开发。

    再说沼泽地,又臭又危险,人要是不小心陷进去,就完了。

    里面还有死老鼠和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的虫子。

    张大达他们出发的时候,正直夏天,那会儿蚊虫特别多,要不是准备工作做得充足,半路上可能就得损失一大批人。

    李恪不是一无所知的人,一听张大达描述沼泽地,立马就联想到了后世可怕的疾病。

    谁能保证沼泽里没有那些带病的虫子?

    至于用火烧荒地,太扯了。

    沼泽那么大,水汽又重,没有石油根本烧不起来。

    估计火刚点着,就让水汽给浇灭了。

    搞了半天,这件事也只能是李恪的幻想了。

    说不定现在整个后世的东三省,能开发的也就环渤海那一带了吧。

    再往里面走,或许只能养养马、养养羊,当个牧场了吧?

    至少现在李恪手头有技术,冬天牧场的牛羊不会饿着冻着了。

    虽然畜牧业不如种地那么稳定,但也得一步一步来不是么?

    这样一来,原本打算把勋贵们的赐田转到辽东的计划,得暂时搁置了。

    这事儿要是做了,会让大唐的勋贵们心寒的,他不能那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