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 > 第85章 刺杀的真相

第85章 刺杀的真相

    他按捺住内心的不适,听李承乾继续讲。

    李承乾似乎并不在意旁人的反应,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

    “虽然母后处于昏迷,但一旦她恢复意识,这桩秘密终将曝光。我反复考虑,才决定策划刺杀父皇。”

    “如此一来,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唐新皇,即便母后苏醒,也不会揭露家族的丑闻。我就能与我所爱的如意长久相伴。

    只要登基称帝,即便有些特殊喜好,也算不了什么。”

    “至于后续的行动,就是联络突厥部众,余下的细节,诸位应该也能猜到一二。”

    长孙无忌在一旁听得怒火中烧,他当初怎么会与这样一个愚蠢的坑货合作?

    如果早知李承乾出于这种理由要加害李二,他宁愿死也不会与李承乾为伍!

    李承乾还在讲他和如意的爱情故事,李恪在一旁感到恶心。

    记录下这些内容,准备稍后呈给李二,让他看看他偏爱的太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听到李承乾给出的理由,众大臣震惊不已。

    他竟然因为一个男人,就要谋害自己的父皇?

    这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李承乾讲完后,李恪一挥手,让人把他带走囚禁,如何处理,要等李二冷静下来再决定。

    李恪不愿参与这件事,他不想让自己的手沾上污秽。

    也没兴趣在这种琐事上浪费时间。

    他现在关心的是接下来要做的事。

    自从重返京城,将李二囚禁后,朝政大小事务全部需要李恪审批。

    但李恪现在孤身一人,使用李二的原班人马感觉不顺手。

    他已派人去接陈柏等人,希望智囊团能早日抵达京城,帮助李恪执政。

    此外,他还要将杨淑妃等人接回来。

    忙碌一天后,李恪拿着李承乾的口供找到李二。

    李二破口大骂,称他是乱臣贼子。

    李恪并没有动怒,只是将手中的证据递给李二。

    “仔细看看你的宝贝儿子,与我相比,你会发现我是个清白人。”

    李二明白他说的是李承乾。

    尽管他对李承乾不满,但一听到有关他的消息,还是忍不住知道。

    李二看到李承乾设计陷害李恪,只是轻轻皱眉。

    这种事他早已料到,并暗中调查过,因此并不觉得意外。

    但当看到李承乾亲自承认喜欢上一个男人,并且因此气得皇后晕倒,至今未醒时,李二额头青筋暴起。

    他终于明白了,李承乾为什么会突然派人刺杀他。

    李二怒不可遏:“混账东西,如意在哪里?立刻派人,当着高明的面杀了他!”

    李恪冷笑。

    “既然大哥执意要与如意共度余生,甚至不惜暗地里对你下手,我这个当弟弟的,当然得助他一臂之力。”

    “不如索性这样,将他们二人囚禁于京城,让他们在那里柔情蜜意,共度此生。”

    李二怒火中烧,大声喝止。

    “够了!”

    他喘着粗重的气息,双眼瞪得通红,怒视李恪。

    而李恪却毫无惧色,嘴角甚至还挂着一丝嘲讽的笑。

    李二见状,心中的怒火瞬间消散,疲惫不堪道。

    “我恳求你,将那个如意斩草除根!至于高明,贬为庶人,囚禁于京城,这种家门不幸之子,我宁可舍弃!”

    李恪对他的反应很满意,点头答应。

    第二天,李恪在朝臣面前宣读了李二的命令,接着带人去处决如意。

    大殿一隅,魏征轻轻戳了戳房玄龄。

    但房玄龄没有反应。

    直到萧禹等人也示意,房玄龄才不情愿地站起来。

    “启禀殿下,陛下身体不适,委托殿下处理朝政,但这并非名正言顺,请殿下接受监国封号。”

    话落,房玄龄跪地,随后众多大臣也跟着跪下请求。

    “请殿下接受监国封号。”

    李恪一时有些错愕,过了片刻,才回过神来。

    这些大臣,还真是能想出花样来。

    李二被迫闭于皇宫,对外宣称身体不适,无法处理朝政。

    李承乾刚被废为庶人,李恪就被提议立为太子。

    按照宗法制,本应立李泰为太子,但现实是李恪掌握大权。

    大臣们算是看明白了,现在唯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实力最强的李恪,而不是李泰。

    因此,李承乾一被废黜,大臣们就急切推举李恪继位。

    当然,这是无奈之举。

    若太子之位空悬,李二又被囚宫中,情况非常不好。

    李恪早日获得监国称号,对所有人都有利。

    即使不为求取从龙之功,也希望朝政早日稳定。

    李恪:“各位先起身,监国元嗣一事,我们另找时间商议。”

    李恪的立场很明确了,事情发展成这样,他不得不留几分姿态。

    毕竟,刚将李承乾赶下太子之位,就迫不及待自立为太子,之后匆忙登基称帝,是不对的。

    他打算效仿李二当年登基的先例,等贞观十年结束,再举行登基大典。

    房玄龄等人对此同样心照不宣,只等下次商议,再多劝几次,并不会影响大局。

    随后,房玄龄继续说道:“殿下,此次京城涌入四万大军,引起了百姓的诸多议论。而且短短数月间,陆续撤退近五十万兵马,给民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臣请求从江南调运粮食以缓解京城之急。”

    李恪一愣,难道关中出现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也对,近几个月京城接连接纳大量兵马,正值春耕,民间存粮本就不足,还要供应朝廷官吏。

    加上关中豪族对土地的掌控一直是朝廷的难题,种种因素交织,导致京城不得不从外地调入粮食。

    李恪批准了这件事。

    ……

    几天后,京城被战争的阴霾笼罩。

    李恪怒目圆睁,紧握着军报,恨不得将其撕个粉碎!

    吐谷浑那帮蛮夷,竟敢勾结东北诸胡,在这紧要关头南下滋事!

    营州的将领们虽奋力抵抗,无奈敌众我寡,只能苦苦支撑,而胡人还窜入了河北……

    魏征等人被急匆匆喊来,脸上神色各异。

    “去年末,陛下倾尽全国之力,率领五十万大军奔赴安州,导致营州、幽州等地兵力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