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事还好,宁老太君听到宁二小姐供奉生母牌位,怒气止不住上涌。
老人家又是一阵喘息咳嗽,饮了几口梨汤才压下去。
宁夫人等忙围上去劝解,宁老太君勉强按下怒火,露出些疲惫神色。
“以为你是个温柔和婉的孩子,原来也是出乖露丑的!罢了!”
“祖母,孙女儿并没有……”
宁二小姐想要辩解,可一切是她做出来的,嫡母并没编造她谣言。
“二妹妹,看你把祖母给气的!快快别言语了,回院好生待着去!”
宁夫人妯娌三个,都围着您老太君劝慰。
沈氏在旁没事做,走到宁二小姐身旁,边说话边往外推她。
“你是个庶女出身,母亲一直拿你当亲生女儿对待,连你哥哥姐姐都是十分的爱重你。可你做的事儿也真真是让人心凉。别怪嫂嫂多话劝你,只要你安安分分的,难道咱府里还能少你一份嫁妆不成?”
宁二小姐见沈氏也说风凉话,更加不知所措。
她双手拉着软榻边沿,哭哭啼啼流着泪不想走。
鹤寿堂里正喧闹着,忽听外面丫鬟挑帘回禀:“国公爷回来了!”
宁元竣穿着大红蟒袍官服,连衣裳都来不及换,就匆匆赶来了。
“祖母有何事唤孙儿来?”
宁老太君见到孙子的一刹那,不由得百感交集老泪纵横。
她的宝贝孙儿,十八岁离家远戍边关,三年后再回来,竟如变了个人。
原来是那等听话孝顺,对祖母百依百顺,现在却事事都有自己心思。
府中的大小事情,他宁可与他母亲说,也不来与自己商议。
就连他两个亲妹妹的婚事,他都没打算让自己做主。
他真是翅膀硬了,把祖母养育宠爱的恩情,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宁元竣见祖母这般,忙命人去唤府医来诊脉。
鹤寿堂里开门阖户,闹了整整半夜,才算安顿着宁老太君安歇。
宁老太君的院里热闹,凤澜院里也不得休息。
小厨房的灶上炖着两样细粥,还有刚做的鸡汤馄饨与红丝细面。
国公爷与大奶奶回院儿已经是三更多天。
俩人更衣梳洗完了,上房的丫鬟才提食盒,送了宵夜进去。
梨月她们还要等送食盒出来,主子们熄灯灭烛,才能封火歇着。
范婆子熬不住,在灶边搭了个躺椅打盹儿,梨月则趴在桌上浅睡。
秋盈倒是精神,手里拈着针线,还在与人聊闲天。
鹤寿堂里热闹,早就已经传了出来,人人都在议论宁二小姐做的蠢事。
“二小姐在老太太跟前把太太给告了,说太太无故把她禁足,让她不能去鹤寿堂请安。我的天爷,平日看二小姐柔弱,不知她小小年纪这么深心机。”
“十五岁才及笄的年纪,就知道攀附皇家婚事,她这性子非但不柔弱,还刚强泼辣的很呢。若不是太太当面说出来,谁晓得她私下这般出丑?金尊玉贵的闺秀小姐,自家就寻起亲事来,真是令人想不到。听说因为太太罚了她,她还不认太太做母亲?”
“岂止是不认太太做母亲,她还在房里偷偷祭奠生母呢!不知二小姐的生母是何人,听说也是个奴婢丫鬟。天下哪有小姐祭奠奴婢的规矩,难怪太太也动了怒,半点不给她遮掩丑事。”
“若是在我们沈家,这事儿不可能善了。妾室小娘都是贱籍奴婢,主子们的宅里,哪有给奴婢供奉的?不叫娘家太太当场打死,都算是她命大!头七八年时候,沈三公子在中元节给生母烧纸,被沈太太罚跪祠堂,请家法打了一顿,好悬把两条腿给打断。三公子还是在沈太太跟前养大的庶子呢。”
梨月朦胧听着,都觉得有些心肝发颤。
还是宁国府待下宽纵些,当年宁二爷给生母扶灵,老太太也不曾怎么样。
也是宁二小姐做的太过分,她若是偷偷祭奠生母,宁夫人未必张扬。
众人七嘴八舌聊天,好容易盼着上房灭了灯。
梨月为大厨房初试,已两天都没睡好,急忙回房洗漱,头个上炕躺下。
秋盈上了炕精神头还是不减,扒拉着梨月和环环聊天。
“你们俩先别睡!我听上房的芷清姐说,老太太刚刚逼着国公爷,写信给荣国府去退婚,还不肯让二小姐嫁到晋州去。”
管这么多闲事做什么,二小姐嫁不嫁荣国府,反正不关她们的事。
小姐们的婚事,小丫头不能置喙,但梨月也算懂得一点。
宁二小姐这些事,在宁国府里传扬开,难免外头人不知晓。
最要命的是,好亲事没能攀上,还把嫡母宁夫人得罪了。
勋贵女儿出嫁,最重要的是有娘家势力作为靠山。
老国公去世后,宁二小姐的靠山就是宁夫人与小国公爷。
宁夫人如今不认她,国公爷对她也没有太过疼爱。
宁二小姐往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以她现在的情形,嫁到外省比嫁在京师里还要好些。
毕竟晋州千里万里,荣国府不知晓这些事,仍当她是金尊玉贵国公小姐。
若是她嫁在京师里,流言蜚语只会越来越多。
京师里各家勋贵往来,宁夫人只要露出半点冷淡,她就半分余地都没了。
这只是梨月小丫鬟的心思,她知道宁二小姐未必这么想。
京师里锦绣成堆天子脚下,生长于此的勋贵女孩儿,谁乐意抛却繁华,跑去晋州偏僻之地?
京师的繁华梨月自己都很眷恋,更别提宁二小姐这般富贵千金。
迷迷糊糊要睡着,梨月又听秋盈在旁嘀咕。
“今天临江侯来给老太太请安了,有人猜老太太的意思,是将二小姐嫁到临江侯府。他家大少奶奶年初去世,仿佛还没续弦?”
梨月不禁翻身回头:“你是说何家的大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