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沈氏吃了梅子酒,又熬了半夜,清早就觉得头昏。
小厨房就接着信儿,要做些蛤蜊米脯羹,与大奶奶扶头。
范婆子最怕是做羹,生怕做废了蛤蜊肉。
宁国府里的蛤蜊,与那等市卖的干蛤蜊不同。
市上酒楼的蛤蜊肉,酒糟辛料腌的,咸咸辣辣下酒,只要五十钱一碟。
可府里厨房用的蛤蜊,乃是从海沿冰镇着陆运,正经的紫唇鲜蛤蜊。
个大肉厚鲜美异常,一颗就值上百钱儿,倒似吃金稞子似得。
这等新鲜紫唇蛤蜊,不用酒腌油煎,不必酱煮火烤。
若要做羹时,只需去壳剥出贝肉,加上把粳米糁子,连盐都不必多加。
清甜浓厚,正是沈氏喜吃的。
这道米羹要的是火候儿,梨月忙去捣米糁,让范婆子烧火做蛤蜊。
滚水锅里撒了盐花儿香油,蛤蜊下去滚两滚,待壳微开就捞出来,银刀撬开壳儿,取出里头蛤蜊肉。
沥水时有半碗蛤蜊肉汤儿,范婆子就要倒掉,梨月慌忙拦着。
“这好东西万不可丢,加几丝老姜泡着,一会儿煮米脯要用。”
这就是原食原汤之意,特别是肉食、海味,用原汤做羹,滋味自然浓醇。
梨月将粳米捣磨成碎,都成砂糖粒儿大小,无需磨成粉。
小灶上架起砂锅,将粳米糁煮滚成浓羹。
范婆子亲自上灶,加了蛤蜊肉进去,一路搅合撇去浮沫。
哪消半刻功夫儿,只见蛤蜊肉鲜嫩饱满,米羹醇厚浓稠,就是盏儿甜丝丝鲜津津的佳肴。
做这羹儿虽不繁琐,范婆子也忙出一头汗。
送上去些许时辰,就见冬梅端着盘儿回来。
“范妈妈,大奶奶吃着羹好,叫再盛上一盏儿。”
范婆子自掌灶以来,做菜还是头回被夸,眼泪好悬落下来。
慌忙又盛一盏儿,打发冬梅端上去,自己就守着灶火偷笑。
“我只怕昨夜国公爷走了,她今早又要摔盏儿掀桌。谁知吃了这羹儿,她心里倒是熨帖了。可知好吃食能解千愁哩!”
梨月听她这样说,也跟着哧哧的笑起来。
其实沈氏忍着没发作,倒不是为一道美味汤羹。
今天是她三嫂的生日,沈夫人派人过来,接她回娘家吃盅酒。
信儿是母亲派人来送的,说明她老人家也不生气了,沈四姐儿那事完了。
沈家规矩森严,沈父沈母在堂,小辈过生日,不许大宴宾客。
沈三奶奶今岁是整二十,才许内宅自家人摆一席酒。
沈氏得过三嫂嫁妆不提,前阵还连累她挨骂,这席寿酒不能不去。
好在今日阴天有些凉风,出门还不算炎热难受。
沈氏打发赵嬷嬷预备贺礼,将昨日的上等瓜果装了两盒,又预备四匹细罗,两柄缂丝团扇,一双绣鞋。
自己在妆房挽发梳妆完毕,换件儿茜红妆花纱对襟衫,缕皮傅金油鹅黄纱裙子,就出门坐在廊下看礼物。
赵嬷嬷引着丫鬟,一样样捧着过了目,这才装抬盒写礼单。
台阶上小香炉燃着香篆儿,缕缕青烟随风散做花团儿。
沈氏闻着香气甜润,见芷清旁边熏香,点手唤她近前,闲闲问道: “昨日覃家姑娘火上房,寻国公爷说什么事儿?”
芷清已打听清楚,如此这般告诉出来。
听说是都察院拿了覃将军,沈氏心里趁愿,嗔着脸啐了两句。
“我早说什么来着,这可不是该着的?早听我父亲说过,那都察院唐御史,最刚直一个人,如何肯冤枉了覃家?偏夫君不肯听我好话,外人说句惹气闲话,他倒要赶着听了去!”
芷清怕沈氏生气,忙赔笑劝道:“自家说着耳边风,外人提着金字经。爷们家都是如此,大奶奶值不当生气。覃将军虽不好,到底是国公爷的副将。他妹子唬得小脸儿蜡黄,跪着打旋磨儿央求,国公不好不理会。”
一句提起覃乐瑶,沈氏更皱眉不悦,满眼看不上她。
“京师闺阁女儿最重教养,我没见过覃家女这般。山野丫头似的,半分正经教养都没有。女孩儿家遇着这等事,避嫌还来不及,她倒抛头露面往外跑,乱着寻人情起来。若是我沈家女,出这洋相儿羞都羞死,好不丢人现眼!”
京师勋贵世家,闺阁女儿没有见外男的礼数。
便是自家出了事,一般也是派家人烦人情儿,不曾见姑娘家出面。
似覃乐瑶这般做派,传出去确实令人惊诧。
芷清依着沈氏,也是这等心思,忙笑几声道:
“国公爷见她这般哭,少不得写个贴儿,叫小厮往都察院去。副都御史恨不得做人情,当下便将人放了,半夜将他妹子接回去。覃将军还说今日下朝,还要望咱府里来,给国公爷磕头谢恩哩!”
沈氏一听,便冷笑道:“偏有这些人情儿做,怨不得朝廷好不了!”
芷清与丫鬟们在旁抿嘴儿,也都不敢发笑出声。
赵嬷嬷在院中装好礼盒,打发芷清去锦鑫堂告诉,又派冬梅去二门看车。
将切近丫鬟都赶干净了,这才迈步来到沈氏跟前。
“大奶奶,三舅奶奶生日不是大事,您送了礼就回罢了。今天好容易凉爽些,我让小厨房备酒菜,您早来家陪国公爷用膳,晚间留他在房里罢了。”
沈氏想起昨晚他说留没留,脸上不由得腾起两朵红云。
昨日是宁元竣主动来的,临走时话说得算是圆全,不曾落了她的颜面。
所以沈氏今天起身,没再摆脸色寻事儿。
可若要主动亲近他,沈氏还是抹不下脸儿。
“屋里不多他不少他,只顾要他来做什么?只怕一时下了朝,那姓覃的来家,他还要留人吃酒。我不耐烦招惹他。”
赵嬷嬷知她还是老毛病,可自己也怕话说急了,再惹起她恼怒来,便在旁陪着笑打扇儿。
“大奶奶只管早些回来,咱做好菜等着,并不请他去,只看他来不来。姑爷昨夜没得进屋,只怕心里愧悔的慌。大奶奶听老奴劝一句,若他讪着脸来了,您别嫌弃他这那,休要再赶他出去。”
沈氏听了这话,心中略觉舒畅,红着脸点了下头。
赵嬷嬷见她肯依,一块石头落地,忙命人抬礼盒,打发沈氏回娘家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