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人才济济

    皇帝糊名,显然是为了公平,他们当然高兴。

    来京城考试的人,并不只是为了享受京城的繁华。

    很多人结伴前往国子监,听大儒讲学。

    大儒讲学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超家乡的夫子们。

    李恪研发出更先进的印刷术和造纸术,导致书籍价格大幅降低。

    但印刷的主要是经典作品,而带有大儒释义的文本由于难以统一,所以印刷困难。

    一旦朝廷选用某位大儒的手稿印刷,等于将他的思想定位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李恪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哪怕是对儒学也不例外。

    上次因为皇位变动,科举停了一次,直到今年才重新开考。

    李恪为了让更多人才参加,放宽了限制。

    这一放宽,去京城考试的人就一下增加到快五千。

    还有参加武举的,虽然不太擅长诗文,但也不愿意落后,经常去国子监旁听。

    这么一算,人数加起来超过六千。

    李恪也清楚,当前科举问题一大堆。

    但想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他的威望还不够。

    这两年,他忙活着推动河北道的改革和其他一堆大事,已经心力交瘁了。

    要是再贸然对科举实行更多的改革,朝廷可能真的应付不过来。

    但是,有一点非改不可。

    那就是得把吏部负责科举的权力收回来,让礼部来管。

    吏部本来就掌握着选人的大权,如果再把科举这块交给他们,那权力就太大了。

    不过,转移权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科举自创立以来,便一直由吏部主持,他们对流程和筹备驾轻就熟。

    突然转给礼部,磨合期的难度和时间都是问题。

    因此,今年的科举依旧由吏部负责,但明年起就会移交给礼部,这是吏部最后一次主持科举。

    今年科举考试流程与往年不同,明法、明算等科目录取人数远超其他。

    目前大唐还没有科举出身的高官,部分人参加科举只为博取名声,并不是想当官。

    李恪这次的调整,就是提升了明法、明算这些课目的地位,但说实话,学生们心里都有数了。

    明经、进士两科是最难啃的骨头,录取的人数也少,想要考上确实不容易。

    不过一旦考上了,当官的也比其他科目高。

    至于明算、明法这些,录取的人数多,难度也不大,朝廷还答应,直接让他们去地方州郡干活,当个佐吏之类的。

    这么一看,两者的区别就很明显了。

    如果是觉得自己文才不错,自信心爆棚的,那肯定选明经和进士。

    如果是想尽快混进官场,不那么自信的,就会选明算这些科。

    为了让学生们能好好想清楚自己要报考的科目,李恪特意把明经和进士两科作为首选的考试科目。

    这期间,会留出半个月的时间,让大家慢慢考虑要不要参加后面的科目考试。

    现在大家都觉得进士科比较牛,明经科也还行。

    再加上实行了糊名制,很多长期研究文学的学生都挺有信心的。

    他们觉得,以前没通过科举,不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够厉害,而是科举制度不太公平。

    现在有糊名制,大家都公平竞争,所以都积极地报名参加明经和进士两科。

    可惜,他们严重低估了李恪的狡猾。

    李恪有意让多数考生转向术科,以此作为打击,这是他精心策划的策略。

    李恪不仅提高了这两科考试的难度,还从朝中权贵那招募了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原本没有显赫的背景,然而通过科举重塑身份,成为进士,表示了李恪对科举的重视。

    虽然李恪没安好心,但他为了证明自己没作弊,等两门考试成绩一出来,就赶紧让少府的工匠把大家的文章印出来,搞了本文集贩卖。

    京城的文人雅士也特想看看今年的中举人到底有没有两下子。

    最后,是来自河北道的郭安就拿了第一,成了状元。

    魏征这些天高兴得合不拢嘴,见着老朋友就忍不住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

    虽然大家对魏征这样显摆挺生气,但等他们买了文集一看,也不得不承认郭安确实有两下子。

    郭安的诗虽然不算特别惊艳,但他的策论真的是厉害。

    今年科举改革,公平性提高了,盲目自信的学子们,因为落榜本身就心情不好,一看到这本诗选,心情更是跌到谷底。

    他们再怎么挑剔,也只能说郭安的诗才一般般。

    但是应试诗嘛,本来就没几个人能写得多么出色。

    然而说到策论,郭荣直接秒杀他们,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就算再骄傲的人,也得承认朝廷的判断是公正的,郭荣确实比他们强。

    他们只能感叹以前在地方上见识短浅,参加了科举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真正厉害的人,比自己强太多了。

    如此一打击,落榜的学子们免不了失落,有的甚至整天泡在酒楼里,借酒消愁,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

    李恪这招虽然看起来不咋地道,搞的是杀人诛心的把戏,但只要能奏效,他并不在乎小细节。

    他这一暗中操作,结果就是接下来三门术科报考的人数一下爆满。

    每门都上千人。

    这在贞观年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在大唐,能读书的可都不是一般人,小门小户的想都别想。

    也因为这样,参加科举的学子们普遍心气儿高,一般都看不上选拔技术官的术科。

    虽然术科年年都有,但报名的人寥寥无几。

    要不是将作监这些地方还有师徒制,技术部可能早就没人了。

    今年之所以这么多人报名,也都是因为李恪那点小花招,让学子们的自信心一下垮了。

    再看郭安的策论,觉得自己再学个十几年都不一定比得上,还不如现在就报名术科,早早混个官职,看能不能在官场上超过郭安。

    术科考试一结束,大家忽然意识到,虽然三门术科放宽了录取条件,但今年的录取比例还是跟往年进士等科的水平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