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收了贿赂

    房遗爱一脸愤怒,和盘托出。

    “起先我们斗鸡输了,连赌资都付不起,他们便开始嘲笑我们,还提到了吐蕃。

    我们几人商量后,决定找吐蕃人帮忙,本想狮子大开口吓唬吓唬,拿到钱后就不再理会。

    但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真的给了很多。

    这样一来,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最终还是决定履行承诺。”

    房玄龄闻言,觉得头疼。

    原来他们之前打算拿钱就翻脸。

    不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河北道的那些人煽动找吐蕃人。

    这件事不可能是与房遗爱他们对立的纨绔们想出来的。

    很可能是他们家中有人指使。

    这证明了这伙人心怀不轨。

    房玄龄目光中透露着杀气,继续严厉地教育房遗爱。

    他从屋内取出一根戒尺。

    房遗爱见状,露出恐惧的神色。

    房遗爱小时候,房玄龄就不知用这戒尺打过他多少次。

    每次看到这把戒尺,房遗爱都会条件反射地觉得手心疼。

    房玄龄冷笑,命令道:“手伸出来!”

    房遗爱紧咬着牙关,犹豫片刻后,哆嗦着将手伸出,闭上了眼睛。

    “你这小兔崽子,学些什么不好,居然斗鸡?还想敲诈吐蕃人?你老爹我平时是这么教你的么?”

    房玄龄一边教训,一边打。

    即便是他这身子骨,十几下敲下去也有些喘了。

    再看房遗爱,手心肿起,呜呜哭着。

    看儿子哭,房玄龄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都十几岁的人了,挨几下打就哭?丢不丢人!”

    他怒吼。

    “别哭了!”

    可房遗爱哭得越发凄惨。

    房玄龄又扬起戒尺,准备再给他点教训。

    然而,还没等他落下,门外就传来一声惨叫。

    “我的儿啊……”

    一个妇人一路小跑进来,看到房玄龄正在教训房遗爱,哭了起来,冲上前一把抱住房遗爱。

    房玄龄看着哭闹的卢氏,只觉得头疼欲裂,只能好言相劝。

    “夫人啊,我这也是为了儿子好,他都这么大了,不能一点脑子都不长啊!你看杜杜荷,都比他强!”

    卢氏一听,眼睛一瞪,喝道:“儿子不聪明,还不是被你打笨的?”

    说完,她心疼地看向房遗爱的手心,“儿啊,没事吧?”

    房玄龄只能气呼呼地放下戒尺。

    这回他铁了心,非得把房遗爱送得远远的不可。

    老待在府里,指不定以后会变成啥样子。

    他毕竟不是房遗直,能继承爵位,顶多混个散官,日子过得去就行。

    要还这么迷迷糊糊的,说不定啥时候就卷进朝廷的争斗里,死无葬身之地。

    房玄龄做下决定后,跑进书房写奏折,求李恪把房遗爱放到饶乐去,不管是当兵还是做个小官,慢慢锻炼,这样他也能安心。

    今天他和魏征聊天,魏征提到他手下的一个郭安,那自豪劲和满足感,简直都要溢出来了。

    房玄龄思来想去,找不到合适的徒弟,连儿子们也不够格,内心相当郁闷。

    遇到房遗爱捅出这样的大篓子,更让人头疼。

    既然要将房遗爱打发到东北,房玄龄自然不会放过河北道的纨绔子弟。

    毕竟,正是他们,才导致房遗爱收受吐蕃人的贿赂……

    房玄龄要将责任归咎于河北道士族,打算一并将他们发配到边疆。

    李恪收到房玄龄奏折后,恍然大悟。

    怪不得之前房遗爱他们那帮纨绔老帮着吐蕃人吹嘘。

    想想也就算了,不打算深究。

    不过,房玄龄在奏折里说的那么诚恳,李恪对他还有点印象。

    房遗爱那小子确实不咋聪明,跟高阳公主结婚后,头上顶着绿帽子不说,还搅进了谋反的浑水。

    李恪琢磨了下,要真是把他留在京城,万一又惹上麻烦就不好了。

    他想来想去,把档案拿出来看了看,看完后忍不住笑了。

    房遗爱一个人过去可能会被欺负,但加上杜荷他们就不一样了。

    从档案上看,这杜荷还挺有心机的。

    他们几个一起,应该不会吃什么亏。

    再说了,好歹都是读书人,去饶乐当个小吏,应该没问题。

    李恪这么一想,觉得不能只偏心,就把勋贵里的纨绔子弟和河北道那帮人一起打发到饶乐去。

    他们到了那,能干成什么样,李恪不打算插手。

    反正总比他们在京城每天斗鸡赌博强。

    吐蕃的事,跟陈柏和阿史那铜门都聊过了,李恪心里有了底,打算先让他们等等。

    毕竟朝中还有更要紧的事等着,李恪也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耗在吐蕃上。

    眼前最要紧的,其实是新科进士的安排问题。

    不光是进士,还包括其他及第。

    除此之外,还有李孝恭负责的武举,也有人考试通过了,得给他们安排官职。

    大唐科举,春季的正月、二月是常规考试时间。

    但是选官授职这事儿,是放到秋天的。

    以前及第的学子们,都是秋天和运送赋税的人一起出发。

    但现在李恪想改革科举,让科举和武举成为当官的必经之路,所以朝廷现在更重视这两件事。

    再说,李恪一直想让学生们从基层干起,变成大唐的公务员,他不想再直接给高官厚禄了。

    如此一来,吏部的人就轻松多了。

    原本还得考虑学子背后的关系网,谁排在前面,谁进中枢哪个部门等等。

    现在这些都省了,只要看学子长相过得去,就能安排他们去地方的县衙或者乡里。

    品级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高多少。

    除非是前三名,一般会高授一品。

    李恪的调整非常慎重,他清楚大唐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传统。

    因此,这种调整并没触及进士科。

    因为许多进士可能已经五六十岁,让他们在基层受苦显然不现实。

    目前,京城城聚集了很多地方的举人,等待考试。

    过去,他们需要向京城官员递交行卷,寻求支持。

    但有消息透露,皇帝计划实行糊名制度,由礼部小吏统一抄写试卷,确保公正。

    许多举人眼睛大亮。

    他们在地方可能小有名气,但在京城如果没有关系,很难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