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又有谁敢于对李恪的政策发起挑战?

    裴耶是李渊的女婿,当然听到过一些风声。

    李恪意图推行的政策,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

    然而,这也只是因为李恪性情温和,能够容忍小规模的异议。

    当面对河北道一事,李恪可有半点顾忌?

    没有。

    显然,在小节上,李恪允许他人持有不同见解,但一旦他下定决心要坚持的事情,便无人能够阻挡。

    这么一来,裴氏不得不做好最坏的打算,等河东地区实施新政策时,着手分家。

    裴耶把族老们送走,最后只剩裴安。

    “三哥,你干嘛那么坚决鼓动族老们分家?”

    裴耶上下打量了裴安一番,然后道:“你不一样也希望他们分家?”

    “我是看不惯那些族老在我们旁系身上吸血,再说了,从河北道推行的政策来看,陛下也没打算一举拿下我们这些士族。”

    裴耶笑眯眯的。

    “能看懂这个,已经比那些傻瓜们强多了。”

    但紧接着,裴耶语气一转。

    “你虽然看出了这个,但还有一些事情你不知道。”

    “三哥请说,我想听听你的高见。”

    “陛下不只是想让我们士族分家,你注意到陛下现在推广的那些书籍了么?”

    “现在我们分家,可能还能在下一波浪潮中抢占先机。

    再往后,寒门和百姓在书籍传承上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

    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就靠族里的傻瓜,裴氏千年风光可能一夜之间就消失了。”

    闻言,裴安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没说出什么来。

    事情确实就像裴耶说的那样。

    一方面,李恪现在正大力推广让退伍的士兵转行当个小官,还推行书籍,这让士族们感觉像是被两头夹击。

    这种情况,哪个士族能扛得住啊。

    裴耶动作挺麻利的,没等别的房拿主意,他就已经着手分家了,还放出不少佃户和奴婢。

    他让一部分人跟着朝廷的政策去东北,另一部分留在祖屋,给一些老奴赐了姓名,把土地分给他们。

    这事儿很快就在大家中间传开了,裴家内部因为这事讨论得很热闹。

    其他关陇的士族们也都急着想找裴耶,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刻,李恪正在刚建好的烈士陵园内。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还挺高兴的。

    裴耶嘛,挺会看风向的,看来跟他爹学到了不少东西。

    但这会儿不是关心这个的时候,李恪看向旁边满头大汗的阎立德。

    “爱卿这次做得不错,朕还有别的任务要交给你。”

    阎立德心里有点打鼓,以为李恪突然来访是找茬的,但一听李恪的话,心里顿时轻松了不少。

    “陛下请指示。”

    “朕希望你和少府的同事们商量一下京城排水系统,得重新翻修。现在这样子可不行,挖个竖井就完事了。”

    一提到这个,李恪简直想骂人。

    以前他完全不知道京城的排污工作这么糟糕。

    他一度以为古代排污跟现代差不多,挖沟渠把污水排到城外河流里去。

    直到上次和秦菲儿聊天,他才意识到情况不对。

    就算李恪的知识水平不怎么样,却也明白,如果京城继续这样排污,挖个竖井,把污水和垃圾往里一倒一埋就不管了。

    那不出十几年,可能就找不到干净水喝了。

    毕竟京城现在有将近百万人口。

    这么多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惊人,粗野的处理方式只会带来大问题。

    更严重的是,这样处理可能导致瘟疫频发。

    阎立德一脸苦相,吞吞吐吐。

    “陛下,挖渠排污这事儿真不合适啊。”

    李恪有点摸不着头脑,挖渠排污不是应该的么?怎么就不合适了?

    “这话怎么讲?”

    阎立德叹了口气,说了实话。

    原来京城的地势是南高北低,南边住的是普通百姓,北边却是宫城和贵族们的地盘。

    挖渠排污的主意,不用想都知道会遭到反对。

    之前就因为这事儿,李二他们就没通过。

    李恪的脸色也有点难看,之前他确实没注意到这个。

    但要是让百姓随便挖渠排污,那京城以后还怎么住人啊?

    李恪咬牙道:“别理他们,朕都不在乎污水流经皇城,他们的看法更不重要了!”

    “你去找少府的人,跟那些工匠们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用水泥做个大管道,地下排污。”

    李恪能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学现代的做法,弄个排污管道。

    现在有水泥,造个水泥管道并不难。

    “是。”

    阎立德赶紧闪人,去找少府的人去了。

    李恪现在要忙的事情很多,东北的移民问题,河北道的政策落实,全国范围内的灭佛行动等等。

    相比之下,区区一个城市排污问题,他只能偶尔抽空稍微关注关注。

    回宫后,顺道去看了看李二。

    对河北道的事情,李二也知道。

    “河北道的政策最后会推行到全国?”

    李恪点了点头,“那还用说么?不然我干嘛让魏征带那么多人过去?”

    李二呵呵一笑:“你就这么有把握?不怕那些士族闹事?”

    李恪满脸的不屑。

    “说起来,前隋的灭亡啊,虽然那些士族也出了份力,但真正的原因是民间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没路可走了。光靠那些世家大族就想闹革命,未免有点太看高他们了吧。”

    “而且,我对你们之前的那一套不感冒。隋大业年间,能交税的人有小五千万,现在却只剩两千来万。这中间的差价,你不会不知道吧?”

    李二脸上表情复杂,这些事情他心里门儿清。

    隋朝末年那会虽然乱,但战争、瘟疫什么的,死的人也不会超过千万。

    但等到唐朝建立,统计出来的人口也就千万,这明显就是在欺负他们。

    不过话说回来,李家刚起家那会儿,确实是靠着不少士族的支持,所以不得不在一些事情上做出妥协。

    这就跟后汉建立的时候差不多,光武帝因为打天下太快,所以得靠地方豪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