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更是失声道:“什么?军户逃亡,如此大事,你居然说不用管?”
马周郑重地点了点头。
“微臣有三点理由。
一,此事根源在于兵役繁重,底层军户多年征战,早已疲惫不堪。
然而大唐四面楚歌,薛延陀等敌国虎视眈眈,朝廷不可不防。”
李恪沉默,这个难题确实一时间难以破解。
即便不说这些国家虎视眈眈,对大唐构成的战略威胁,李恪本人还想开疆拓土。
“继续。”
“其次,军户们晋升无望,河间郡王对此必然深有体会。就如同上次您领兵征战营州,一战定乾坤,但那些基层士兵中,又有几人得以崭露头角,获得晋升机会?”
李孝恭脸上闪过尴尬的笑容。
据他所知,自大唐建国以来,很有底层士兵能够脱颖而出。
绝大多数士兵,都是默默无闻,劳而无功。
即便在胜利之后,朝廷的奖赏也并不算丰厚。
毕竟,大唐国库并不充盈。
军中等级制度严格,微不足道的小兵想要晋升为将军,恐怕只有在天下大乱之时才有一线可能。
而一旦社会秩序恢复平稳,这样的奇迹发生的几率几乎不存在。
对普通的士兵而言,他们不是在战场上牺牲,就是在军队担任小什长,这还算是幸运的,更凄凉的是,很多人直到退役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士兵。
李靖之所以支持李恪推行屯垦制,就是因为了解状况。
如果安置不当,一旦爆发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他们手中掌握了太多的杀人技巧,而大唐又不禁止民间持有刀剑。
别小看了那些退役士兵,他们若要伤害普通百姓,太简单了。
“第三点,就是已经没有土地可以分配给他们了。
即便陛下现在积极开发江南和东北,但这些地方的土地对府兵们来说,是赏赐还是羞辱,一目了然。”
闻言,李恪长叹一声。
江南一旦开发完成,自然能成为万世之基,但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没有完全开发。
土地兼并问题确实棘手,关中占地最多的是那些跟随李家打天下的勋贵们。
自己刚登基就对他们动手,虽然已将李二推翻,但还不至于那么狠辣。
“朕明白意思了,这三个问题都无法解决,只能任由军户逃亡了。”
“陛下英明,确实如此。”
李孝恭在一旁紧张得直冒冷汗,赶忙问马周。
“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咱们能不能搞个逃户法,严格规定军户不能逃跑啊?”
马周连忙摆手,“郡王,万万不可!”
“如果朝廷真的实施逃户法,不让军户逃跑,那只会让逃户的问题会更严重。
那些中高层的将领,也会利用这个法令,更加欺负底层的军户。
这样一来,军队的士气就会下降,战斗力也会减弱,甚至可能让军中产生各种势力的小头目!”
军头与将门,是天壤之别。
将门是世代从军,家中有将帅之才的传统,但仅限于军中。
然而军头就不同了,他们有自己的意志,与地方势力勾结!
李恪作为一名穿越者,对军头的危害更是心知肚明。
李恪:“马周说得对,这种法令就像毒药一样,只能是饮鸩止渴,绝对不能这么做!现在也只能暂时默认军户逃亡,算是一个应急的办法。”
“虽然府兵制现在看起来不行了,但也不能轻易就扔掉。要么全力以赴去修复它,要么就大胆改革,推行募兵制!让朝廷出钱粮,中枢直接管理士兵,不用再靠均田制去招兵。”
李孝恭皱着眉头,一脸忧愁道:“但是,募兵制的话,士兵的素质就很难保证了。
而且,募兵的费用就像无底洞,现在朝廷能不能承担这笔巨额开销,还真不好说啊!”
李恪笑,眼里透着精明。
“府兵和募兵,各有各的好处和不足。府兵平时训练得好,一声令下就能上战场,他们的开销主要在朝廷给的土地上,这是他们的优势。
不过,募兵制度虽然训练起来费时费力,成本也高,但也有它特别的地方。
想想看,如果朝廷能召集一批精兵强将,好好训练他们,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还担心边境不安定,国内不稳定么?”
“咱们大唐国土广大,想要保证边境安宁,国内太平,至少得有百万大军。
虽然现在有郡兵、预备役这些,但是军粮和军饷的压力,就算是朕这个皇帝,也觉得压力很大。
不过,为了大唐的江山,为了让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朕愿意倾尽全力,力挽狂澜!”
这话,瞬间点燃了两人的热血。
觉得只要有李恪这样的君主,大唐的未来,必将光明璀璨!
马周抱拳。
“依我看,陛下似乎已经有了应对之策。”
李孝恭沉思片刻,点了点头,恭满怀敬意地看着李恪,感慨道:“陛下英明!”
李恪:“皇叔过誉了,废除府兵制,现阶段绝对不可行,必须先逐步放宽限制。”
马周闻言,眉头一皱。
现在大唐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府兵出身。
虽然逃户问题挺头疼的,但多亏了李恪那屯垦策略,才算稍微喘了口气。
要是现在突然废除府兵制,军队里还不翻天覆地?
李恪默默盘算着,兵役问题真是头疼,是个老毛病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边境上战火不断,哪有安宁可言?
去年吐谷浑还想着通过营州来骚扰大唐边境。
现在最要紧的,是先调整大唐内部,把那些招募来的兵将和大唐原来的十二卫融合起来。
更重要的是,得把凉城工业,推广到大唐各地,搞一场大唐工业革命,让生产力大踏步向前!
马周提的问题,李恪能做的便是尽量放缓征战步伐,让底层将士得以喘息。
同时,扩大兵源,减轻兵役负担,不让将士们疲于奔命。
屯垦制,已初见成效。
再吸纳些胡人入军,只要赏罚分明,一定能凝聚人心。
李恪简单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马周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