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国公后代

    如果有人表现出色,李恪会给予赏赐,这也是拉拢他们父辈的一种方法。

    秋猎结束后,李恪算看出来了。

    程处默、罗通、尉迟宝庆这几人堪当重任,是新一代武将中的佼佼者。

    其他人,显得非常平庸。

    更有甚者是纨绔子弟,根本无法成器。

    连弓都拉不开……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也是如此,怪不得会被戴绿帽子,他确实没有才能,是个草包。

    李恪非常失望,但他也注意到,年轻一代都对他投去非常崇拜的目光。

    一部分是因为李恪的力量,秋猎猎到了野猪。

    另一部分则是因李恪的权势。

    尽管他目前身份是监国太子,但所有人都清楚,李恪实际上是大唐的掌权人。

    李恪环视一圈后开口。

    “你们是勋臣后代中才华出众的一群人,我将安排你们进入禁军,担任随身职务。”

    “未来如果有战事,你们将随军出征!”

    程处默等人拱手:“随时听从殿下差遣!”

    李恪接着道:“虽然我可以让你们成为禁军的统领,但你们缺乏经验,必须向父辈学习,尽可能汲取他们的经验,因为未来还有许多仗要打。”

    勋臣后代听后笑逐颜开,因为他们多数是武人,最担心的是无用武之地。

    之后,李恪又转向有些不安的房遗爱等人。

    “你们没有他们勇武,就专心学习文学。我打算让你们重返崇文馆,跟随学士学习,并协助处理政务。”

    闻言,房遗爱等人激动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崇文馆的学士能参与政事,这种学习机会和经验极为宝贵。

    “若努力学习,你们将来或许能达到父辈的官职。”

    “感谢殿下,我们必效死力!”

    李恪嘴角微扬,一挥衣袖,“你们无需赴汤蹈火,只需紧随脚步,勤勉向学。”

    杜荷闻言,激动到脸色通红。

    他一向放荡不羁,沉迷于青楼酒肆,自从老爹杜如晦过世,更是肆无忌惮,连亲哥哥都对他有意见。

    而现在,李恪赐此良机,他誓要一雪前耻,大展拳脚!

    众人退去后,李恪背负双手,跨坐马上,目光如炬。

    如此布局,朝中重臣已稳若磐石,即便心存异念,也不敢轻易挑衅他。

    然而,地方州郡长官是不是心向李恪,还需要等他们他们齐聚京城,才能细细甄别。

    大唐疆域辽阔,人才却如沧海一粟,能堪大任的屈指可数!

    但总体而言,大唐还算安宁。

    营州的动乱,迅速被镇压。

    吐蕃也保持平静。

    朝中大臣可能忽视了吐蕃的威胁,但吐蕃若想挑战大唐,必须先过曼族这一关。

    从秦汉时期起,中原的威胁从来都是高原。

    李恪明白,大唐由盛转衰,除了安史之乱,关键在于吐蕃。

    高原的地理优势明显。

    吐蕃可以威胁大唐的川蜀等地。

    但大唐却难以占领高原。

    毕竟,高原气候恶劣,海拔不适应,并且高原上贫瘠,即使大唐征服了它,也是损失巨大。

    大唐鼎盛时期的国力,至少有三分之一消耗在与吐蕃的对抗中。

    李恪自有想法,那吐蕃,打是必定要打的,最不济也要将其牢牢锁于高原上,断其牧场,不出百年,自会跌落神坛!

    吐蕃之所以能嚣张,还不是因为抢了吐谷浑的地盘,又侵吞了大唐的部分疆土,再加上大唐公主送去的那批工匠,才得以壮大。

    若非如此,仅凭吐蕃那点国力,怎么可能撼动大唐的根基?

    李恪刚回到皇宫,李二就急匆匆找上门来,神色古怪。

    “太上皇病重,怕是时日无多了。”

    李恪一听,不由愣住了。

    “啊?怎么会这么突然?”

    李二阴阳怪气冷哼一声。

    “可不是嘛,太突然了!上次你才和我说,打算等太上皇一走,就把我扶上太上皇的位置,现在可好,他这就要不行了。”

    李恪无奈摇头。

    “他老人家身体本来就不好,听说是因为知道你被我拉下马,这才强撑着多活了几个月,现在只怕真的是油尽灯枯了。”

    李二难以置信,“不可能!前些日子我去探望他,他还精神抖擞,怎么可能说走就走?”

    李恪轻蔑一笑,耸了耸肩,“你若不信,大可请来孙神医,让他亲自诊断,看看我是否动了什么手脚。”

    “说实话,你做手脚的可能性比我大。他身边的内侍和宫女,我一个都没动,全是当初你安排在他身边的人。”

    李二闻言,一时语塞。

    若是如此,李恪的嫌疑确实微乎其微。

    李二沉默片刻,才道:“不说这些了,你赶紧随我一起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是礼数!”

    李恪也不客气,收拾一番,便随着李二直奔李渊的大安宫。

    一进大安宫,李恪感到冷气逼人,忍不住瞥了李二一眼。

    但李二装作没看见,一点都不尴尬。

    李恪心想,我还打算为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让他安度晚年。

    看他对李渊的待遇,不如直接把他也安排到大安宫算了。

    李恪走到李渊床前时,孙思邈刚诊断完毕。

    他看到李恪和李二一起来,轻轻做了个手势,让他们出去。

    两人出来后,孙思邈摇头。

    “太上皇已经病入膏肓,药物无法救治,陛下应当准备后事了。”

    李二轻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沉声道:“朕知道了。”

    李渊的陵墓,早已竣工。

    李恪等孙思邈离开,嘴角一扬。

    “我想效仿前汉,将四方豪强迁往献陵。”

    李二闻言,不禁嗤笑,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

    “真天真,今时不同往日,况且关中人口密集,豪强遍地,粮草不济,土地兼并一天比一天严重。”

    李恪被李二的话噎得半天无语。

    李二继续道:“朕知道你想打压豪强的心,但没必要那么急。”

    李恪撇嘴:“哼,终有一日会达成。”

    迁都洛阳。

    必须迁都。

    两人再次进入屋内,探望了李渊。

    李渊虽然已经衰弱到无法完整说话,但脸上依然带着笑容,呼吸急促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