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开垦的土地将归耕种者所有。
这些移民还将成为大唐的民兵,在退伍士兵的指导下接受军事训练。
一旦发生战争,必须响应朝廷征召,上前线作战,相当于府兵。
每个移民点都会设立学堂,进行扫盲教育,确保所有百姓都能接受大唐的教化。
李恪想过,简单地将移民安置在东北,并分配土地,他们大多数无法活过冬天。
此外,东北地处边疆,面临胡人的威胁,若不进行武装训练,一旦发生战事,死伤无数。
为了避免形成世袭军户的情况,李恪规定每支屯垦兵只能存在十年,之后自动解散,转化为平民,由地方官府管理。
同时,军中官兵不得占有当地土地。
作为补偿,解散后军官们可以回乡担任地方官职,从乡间小吏到县丞等等……
计划规模庞大,相应耗费巨大。
李恪虽没有详细计算,但移民路上的开销以及分发种子和农具的费用,绝对不是小数目。
幸好,李恪打算让长孙冲带领部分水师前往捕鱼,以补充当地的粮食供应。
李二轻咳两声,缓缓开口。
“朕支持你的提议,但有些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具体的费用情况你没有详细说明。”
“另外,屯垦归属政事堂,这个安排是否需要重新考虑?”
李二提出这个担忧,是因为害怕皇权受到相权的干涉。
李恪对此并不在意,呵呵一笑道:“如果未来皇帝英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使皇帝昏庸,还有十二卫兵马可以制衡,要知道屯垦兵只是民兵。”
“再者,如果真的到了天下大乱的地步,即使屯垦兵名义上由皇帝掌握,也无力回天。到了王朝灭亡时刻,不是人力所能挽回。”
房玄龄眉头一皱,道:“殿下,地方上失地流民虽多,但也有不少被世家豪族收入囊中,这些人,殿下有何打算?”
李恪:“此事嘛,我还没有考虑好。但若有世家胆敢负隅顽抗,我不介意亮出刀子,逼他们交人!”
这话,透着凛冽的杀气,让房玄龄心头一颤。
这太子,显然与李二一脉相承,都对世家豪族采取打压政策。
周海:“殿下此计虽妙,但耗资巨大,国库恐怕难以承受!”
李恪:“放心,你忘了,凉城和曼族那边,高炉林立,日产钢铁万斤有余,还有各种产业,如今正逐步回迁。
我还让长孙冲出任水师将军,去大海捕鱼。这些都可抵充移民口粮。”
“若一切顺利,或许还有所盈余,输送到中原腹地。”
李二算明白了,大唐许多百姓没有土地,他们渴望良田已经很久。
此刻如果殿中有人敢反对,那就是自断前程,背离民心。
也就是说,李恪提出这项政令时,其实它的实施已经成了定局。
大臣们只能在李恪设定的框架内进行小的调整,以防止出现重大疏漏。
尽管大家都能预料到,可国库或许无法支撑。
即便如此,也还是会硬着头皮推行,因为这件事的政治意义极为重大。
李恪环视一圈,“各位,还有其他意见么?”
房玄龄犹豫多次后,不放心道:“殿下,周学士的话是对的,国库或许无法支撑。”
李恪笑:“那朝廷就改革财税制度,清理土地。”
房玄龄倒抽凉气:“殿下,万万不可!”
这种制度改革一旦出错,将导致中央动荡、地方混乱。
但很快,房玄龄看到李恪脸上挤眉弄眼的笑意,明白了李恪在开玩笑。
他目前压根不打算财税改革,只是用这作为威慑手段。
李靖作为军人,没有过多考虑,只看到李恪的政策对边防有巨大益处。
东北的问题严重,如果不向周边扩展土地,仅依赖中原,朝廷无法维持。
因此,他对李恪提出的开发江南计划表示赞同。
此外,东北人口的增长将增强朝廷的控制力,而且屯垦兵由退伍士兵统领,会加强军方的影响力。
最关键的是,如果现在能在东北实施这一制度,将来也能在其他地方推行。
李靖心中算盘打的噼里啪啦响,找不到任何拒绝的理由。
“殿下英明,臣认为这个计划可以执行。”
房玄龄见状,也不得不表态。
“殿下,若要推行此策,必须派遣巡军御史以监督违法乱纪。”
房玄龄的建议,李恪当然不会拒绝。
即使房玄龄不提,李恪也会考虑派人监督。
“房相说得对,这件事你和御史大夫商议,制定出具体章程,再提交朝议。”
“另外,你们回去后讨论如何分割屯垦权力,绝不能让他们势力膨胀,威胁到朝廷。”
房玄龄等人一致同意,绝不能让兵团同时掌握各种权利,否则会有叛乱的风险。
“那么,各位先回去完善这个提案,张卿和陈卿留下,稍后跟我一同前往甘露殿。”
李靖等人行礼后退出大殿,回去与幕僚商讨。
陈柏和张海则是停下脚步,等待李恪的下一步命令。
众人离开后,李二目光复杂地看着李恪,叹了口气。
“朕现在稍微放心让你执政了。”
李恪笑:“那么,我先告辞了,请陛下多注意身体。”
李二目送李恪、陈柏和张海离开殿门,心情十分复杂。
他清楚,李恪今天提出的政策,本质上是在为他李二收拾烂摊子。
之前将胡人移民到江南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当初他选择将胡人就地安置,虽然方便,但也埋下了许多隐患。
现在提出的新制度,就是为了增强当地汉人实力,防止胡汉力量失衡,再次发生类似营州的事。
目前虽然有吐谷浑的问题,但谁能保证将来不会有其他人挑起纷争?
在讨论即将结束时,李二就明白了李恪为何将会议安排在自己的大殿。
这根本不是为了借助李二的威望,而是李恪故意要羞辱他。
更重要的是,李恪想借此告诉李二,他最信任的臣子现在大多已经支持李恪,他已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