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国号轩辕

    这不仅有利于封赏制度的实施,而且只有当主子的地位显赫,部下才有可能获得爵位、加封。

    李恪对这些一无所知,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现代人,对复杂的传统毫无了解。

    思考片刻,既然大家一致认为他应该建立国家,李恪对此没有异议:“那么国号应该如何确定?”

    马辉立刻解释:“按照古代的规矩,国号通常与君王的经历有关。例如,隋朝的国号来源于隋文帝曾经是随国公,因此立国时使用了随作为国号,但因为随字不太吉利,所以改用隋作为国号。

    若要作出选择,殿下实际上别无选择,只能将国号定为蜀。

    但这个国号地域性太强,不适合曼族统治。”

    李恪考虑后,决定采用轩辕作为国号!”

    紧接着,智囊团和李恪认真讨论了开国大典事宜,这让李恪感到更烦。

    他对这些事宜一无所知,不明白为何要找他商量,认为不如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因此,李恪放手让智囊团自行处理,他对他们的忠诚有信心,完全不担心他们会叛乱。

    此外,李恪还提出了自己这段时间的构想,旨在解决当前曼族官吏不足的问题。

    李恪巧妙将科举制度与后世公务员考试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考举制。

    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着眼于实际治国的实用学问,如数学计算、农牧学等。

    他的构想并无不妥,毕竟他大幅降低了报考的门槛,只要具备识字能力,就可以申请参与。

    至于能否通过考试,则是另一回事。

    这种做法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在曼族,缺乏真正精通汉学的读书人,不得不降低标准以应对现实。

    李恪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他意图打破官吏选拔的固化格局。

    一旦考生通过考试,他便会安排他们担任较为低级的职位,实现“官由吏出”的理念。

    正如古语所说:“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

    曼族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若是在中原,李恪的提议根本难以顺利推行,恐怕一经提出,便会遭遇反对声音。

    然而,曼族缺乏中原的门阀政治,或者说世家大族的势力,这成为了大唐所不具备的一大优势。

    原本颇为先进的世家大族,为了后代的仕途亨通,不断对科举制度提出反对。

    在曼族,原有的王公贵族大多只依赖武力,与文人无关,因此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考举制度能够通过利益驱动曼族人主动学习汉字和汉语,明显优于世袭制度。

    李恪只需选拔贤能之人,曼族人的意见无关紧要。

    毕竟曼族贵族无兵无权,反对考举无济于事。

    因此,李恪将考举的实施交给智囊团负责。

    马辉想了想,点头表示赞同李恪的提议。

    其他人也赞同,道:“现在实行考举,的确能解决曼族三十多万百姓、贵族面临的困境。”

    曼族目前正处于高压状态,勉强维持现状,若不是李恪给吃的,状况可能会更糟。

    李恪提出的政策,借鉴了后世考试制度的优点,如糊名制,能够激发群体的活力,确保公正性。

    然而,无论制度多么完善,想法多么优秀,都需要智囊团离开后,李恪认识到一点。

    仅依靠原有的曼族人,即便他们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小吏,他们到底会效忠谁还不得而知。

    他们可能会选择支持李恪,也可能偏向同族……

    李恪这下解决了长期担忧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缺乏的问题。

    他觉得自己可以暂时放松,休息一段时间了。

    他计划好好休整一段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

    李恪安排完毕后,心情舒畅。

    他还挑选了一些学识好的人,专门负责教授曼族人诗书,让他们接受文化教育。

    曼族新城,因为面积太过庞大,被重新划分为三座城池,导致官员大量缺失。

    凉城的部分官员,经智囊团筛选,合格的直接调往曼族三新城担任官职。

    李恪将这些具体事务,全权委托给智囊团一行人处理,自己则保持轻松,避免过度劳累。

    “圣天子垂拱而治”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法,毕竟在凉城的人,对他绝对忠诚。

    这一安排,使智囊团疲惫不堪,他们既要筹备开国大典,又要负责几十万人的分配以及日常生活需求,还要处理曼族的各种事务。

    不少官员确实提供了一定帮助,他们具备管理一个县的能力。

    尽管现在要立国,他们能力上有所不足,但有智囊团高层监管,问题不会太大。

    十天,众人一直忙碌。

    原定的开国大典日期,也已临近。

    李恪坐在轩辕王府中,即使未来登基为帝,他也不打算建造新宫殿,因为这样做会消耗过多民力。

    官员们逐一向他汇报政务,可以看作是一次简化的朝会。

    “启禀殿下,天坛已经完工,明日即可向天地宣告。”

    “启禀殿下,衮服和天子冠冕已经由少府制作完成,今日送入府中。”

    “启禀殿下,曼族将领选拔已完成,已在各地部署完毕。”

    “启禀殿下,移风易俗的命令已传达,只是使用汉语的推广速度可能较慢。”

    汇报的官员,看向李恪的目光都充满了狂热。

    起初,曼族的王公大臣们对李恪充满畏惧和仇恨。

    然而,李恪将曼族王室屠戮殆尽,他们对李恪的态度转为崇拜。

    没办法,游牧民族崇尚强者,李恪就是他们眼中的强者,凉城的繁华与强大,让他们确信李恪有可能成为千古一帝,统治天下。

    所以,原本投降的人,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李恪想吞并大唐,统一天下,人才不可或缺。

    若现在能积极表现,未来或许能获得国公之位。

    曼族与大唐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大唐的一个伯爵生活,也比曼族的王爵要好。

    李恪听完汇报后,笑道:“很好,希望各位与我齐心协力,共同前行,创造辉煌事业。”

    大臣们齐声答应,随后依次离开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