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国公府小丫鬟 > 第47章 袭爵
    沈夫人出了角门,让随从将恶婆子押走,自己上了马车。

    正要转过前街,就听赶马的回头道:“太太,前街人山人海,咱从小巷子绕过去吧。”

    沈夫人满心愠怒,挑车帘看一眼,就见正街上轰散闲人,有人洒扫街道,只好让赶车的绕路,拉马穿僻静小巷去了。

    宁国府张灯结彩,五扇朱漆大门洞开,吹吹打打鼓乐绕梁。

    两面新旗迎风,一个写着:世袭一品宁国公,另个写着:钦封昭武将军。

    后头十二对子马,金吾卫手捧圣旨诏书。

    宁世子戴金漆过梁冠,身着金绣大红蟒袍,骑着高头大马。

    宁家二房、三房的叔叔,身着官服披红挂彩,策马在旁边随着。

    一品国公的仪仗前呼后拥摆了一里,满城军民轰动,谁不围着来瞧看。

    宁国府里头,早早开了祠堂。

    等宁世子亲捧圣旨,供养在供桌上,两旁乐声吹打。

    宁老夫人、宁夫人等都穿诰命服色,与男眷同在祠堂拜过。

    宁家四位小姐,穿大红织锦衣裳,头戴金丝凤冠跟着行礼。

    女眷中只少沈氏,仍在凤澜院养病,不许来祠堂烧香祭祀。

    接旨大礼完毕,宁老太君大喜,传唤府中管事,命赏赐阖府下人。

    祠堂门口撒花钱儿,众小丫鬟随意抢夺,不问规矩礼仪。

    拜过祠堂祖宗,全家人齐聚宁老太君的鹤寿堂,宁世子率先磕头。

    从今起世子宁元竣承袭父爵,大伙儿不叫“世子”,改称“小国公”。

    这次袭爵因圣旨延误,弄出许多波折,幸亏司礼监吕公公出面。

    其实袭爵圣旨迟迟不下,宁元竣早觉出不对。

    府里探问了两日,还是玉墨打听出,是沈氏让娘家三哥阻拦。

    宁元竣不信沈氏敢自作主张,疑心岳父沈阁老想拦他的前程。

    他此次回京就任,与岳父颇为不和,正愁在圣上万岁爷跟前说不上话。

    干脆以此为借口,让副将覃将军出面,攀附司礼监吕公公。

    吕公公与沈阁老,在朝中对峙几年,能与宁国府交好,自是喜出望外。

    即刻派手下秉笔太监出头,带着金吾卫武官彻查,查出圣旨被礼部扣住。

    吕公公是人精儿,反过来劝宁元竣别计较,便重发了一张圣旨。

    这道圣旨没从礼部走,吕公公特批红批,由金吾卫送至宁国府。

    今日接旨的事情,宁元竣与宁家老小早就知道。

    府里只瞒着沈氏一个,外头沈阁老全家不知。

    若沈氏早料着些,也不敢昨日闹事,自己险些被休,还连带着母亲受辱。

    宁元竣与祖母、母亲商议,往后连摆三日大宴。

    头一日单请吕公公、沈阁老,另请覃将军作陪。

    第二日请在京的其余文武官员与女眷。

    第三日请宁国府本家与亲戚,阖家热闹一日。

    往后三日都要忙碌,宁家众人只在鹤寿堂随意吃了家宴。

    就有宁夫人亲命管家,早去外花园搭彩棚备插桌,预备明日请吕公公。

    宁国府热闹叫嚷,人人喜气盈腮。

    唯有凤澜院里头,冷冷清清活似冰窖。

    小厨房走了胡妈妈,冰锅冷灶无人在意。

    秋盈和环环随着宁家丫鬟,都跑去前头抢果子。

    沈家的陪房都没脸,也不好意思出院门。

    这倒是个偷空的好时候,梨月提着腌好的咸鸭子,悄悄去角门外头卖。

    角门外一条小街,几家杂货铺卖,也有卖杂物的,也有卖吃食的。

    宁国府今日热闹,这条街行人也多,满街都是挑担卖火烧炊饼的。

    梨月拎着咸鸭子,正想交给熟食摊代卖,不想被对面二荤铺看见。

    掌柜见她提着咸鸭子,花二十钱儿买了一个。

    戳开淡青皮壳,里头瞬间出红油儿,与蟹膏虾油儿似得,夹着烧饼吃,竟比肉还香。

    掌柜见她小小年纪,又是宁国府的丫鬟,怕她是偷府里东西来卖,不由得多询问几句。

    梨月口齿清楚对答如流,抿嘴笑着道:“大叔不必盘问我,这咸鸭子儿是我自家腌的,平日里自己也吃,倒不是里头偷来的哩!”

    掌柜见她生的漂亮,嘴皮子又伶俐,不禁心中欢喜,便道:“小大姐儿,这咸鸭子儿还有多少,都提来我买了。”

    这倒是遇见个大买主,梨月忙伸手指头叫道:“我腌这个本是自己吃,倒不是为了拿出来做买卖。大叔要买我的,我看在街坊面上,匀你几个罢了。只不过这鸭蛋我可不好买,连同香料、油酱、酒糟、柴盐都用了不少钱。我也不赚你的,只算三十个钱儿一个罢了!”

    那掌柜不由吸了口冷气,笑道:“你这小大姐天生会做买卖,真是敢漫天要价的。御街上卖的咸鸭子,也只二十钱儿,你倒要我三十?”

    梨月知他压价,心想着高高叫个价,待他还价下来,算二十钱一个罢了。

    囫囵个都卖与了他,也好过自己提着篮儿,寻人代卖。

    谁知那掌柜竟一口答应,就让梨月回去,将剩下的咸鸭子都取来。

    梨月好容易捡着个便宜,也不顾胳膊酸,回到自己小屋,所有腌好的咸鸭子,上头的泥来不及洗,分了两个篮子都提了出来。

    那掌柜也回铺里,寻了个小伙计来,手里拿着三两银子,大略看了一看,也不细数个数,都提了回去。

    梨月握着三两碎银,见后街上满是卖吃食的,便要买几样回去。

    见有个汤婆婆挑火炉担子,卖羊汤、羊肉饼,想起前日在覃家吃,跑去买了十个。当时尝了一个,虽肉香油重,却无异香厚味,远不如覃家的。

    “婆婆,这肉饼里羊肉还有腥膻气哩!你怎么不舍得放姜醋?”

    那婆婆佝偻着腰,抿着干瘪嘴唇,见梨月梳着双鬟,系着细布围裙,是个大户丫鬟打扮,不由笑道:“你是个嘴刁的,穿得似个大姐儿,长了个小姐的舌头!自古做羊肉调香,需得胡椒一样。胡椒是外洋的东西,官家才有哩,我怎有得那个?”

    梨月这才想起,覃家羊脂肉饼确实有胡椒味,吃起来格外浓香。

    旁边有个卖糖的插话道:“婆婆你怎么糊涂?咱京师里的官员,每年春日发胡椒充俸禄,人家用不了的,就拿出去折卖,这时候还算便宜哩。你怎不多买些,一年能用多少!”

    哦?

    那汤婆婆还没说什么,梨月的眼珠子便转了起来。

    这时候胡椒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