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寸步难行

    第一百八十九章 寸步难行

    次日清晨,寒风凛冽,余谨裹紧官服,再次踏入门下省大门。

    与初来时的剑拔弩张不同,今日的门下省气氛诡异地平静。

    &34;下官见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人。&34;门下省的官员们纷纷起身行礼,表情恭敬,言辞得体,却无一人敢与他对视。

    余谨微微颔首,径直走向自己的值房。一路上,他敏锐地察觉到,那些官员们的恭敬中透着畏惧,更多的是疏离。昨日被他革职陈元方的震慑效果显然还在,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无形的抵制。

    值房内,余谨坐在案几前,翻阅着卷宗。门外,脚步声稀疏,与他初来时门庭若市的景象截然不同。那时,众人还想着巴结讨好这位新贵;而今,经过陈元方一事,所有人都选择了敬而远之。

    &34;大人,这是今日需要您过目的文书。&34;一名书吏恭敬地将一摞文书放在案几上,然后迅速退出,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余谨拿起文书细看,眉头渐渐皱起。这些文书多是些琐碎小事,显然那些重要的事务已经被其他官员分走了。这是一种无声的抵抗——表面上恭敬有加,实则暗中孤立。

    午时,余谨走出值房,前往食堂用膳。一进食堂,原本喧哗的声音顿时低了几分。他走向一张空桌,周围的官员们虽然没有明显避开,但也无人上前搭话。与初来时众人争相巴结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用完膳,余谨回到值房,发现桌上多了一份文书。打开一看,是一份关于江南盐政的报告,上面详细记载了近年来江南盐政的种种弊端。

    &34;有意思。&34;余谨冷笑一声,将文书收入袖中。这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想要引他继续查办盐政案,好让他陷入更多的纷争中。

    傍晚,余谨离开门下省,回到府邸。大堂内,贾诩和诸葛亮已经等候多时。

    &34;主公,今日门下省如何?&34;贾诩问道。

    余谨脱下官服,冷笑一声:&34;如我所料,那些人开始孤立我了。&34;

    &34;这么快?&34;诸葛亮惊讶道,&34;才过了一日,他们就从巴结变成了孤立?&34;

    &34;不出所料。&34;余谨摇摇头,&34;这就是古往今来,寒门子弟即使身居高位,也无法改变局势的原因。&34;

    &34;主公此言极是。&34;贾诩叹息道,&34;朝堂之上,门阀世家盘根错节,寒门难以立足。主公虽有陛下支持,但那些世家大族联合起来,依然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阻力。&34;

    &34;正是如此。&34;余谨点点头,&34;他们表面上不敢违抗陛下旨意,但暗地里却可以用各种方式孤立我,让我难以施展。&34;

    &34;这就是朝堂的现实啊。&34;诸葛亮叹息道,&34;主公革职陈元方,虽然震慑了他们,但也让他们更加团结一致对付主公。&34;

    &34;所以,&34;余谨神色淡然,&34;我们不能只依靠陛下的支持。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在朝堂上站稳脚跟。&34;

    &34;主公说得对。&34;贾诩点头道,&34;我们要借这次机会,打破权贵的垄断,为寒门子弟开辟一条新路。&34;

    &34;主公,&34;诸葛亮问道,&34;那些人开始孤立您,您准备如何应对?&34;

    余谨转过身,语气平静:&34;孤立?正好。这样我反而可以更自由地行动了。&34;

    &34;主公的意思是&34;

    &34;他们以为孤立我,就能让我束手无策。&34;余谨冷笑一声,&34;殊不知,这正给了我自由行动的空间。&34;

    &34;妙啊!&34;贾诩恍然大悟,&34;他们越是孤立主公,就越是放松警惕,认为主公无法有所作为。&34;

    &34;正是。&34;余谨点点头,&34;让他们继续孤立吧,我自有妙计。&34;

    ---

    寒门子弟在官场上的困境,自古有之。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场一直是门阀世家的天下。这些世家大族凭借着祖辈积累的财富、人脉和声望,牢牢把持着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通过联姻、举荐等方式,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互相扶持,共同抵制外来者的挑战。

    寒门子弟即使通过科举入仕,也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他们缺乏强大的家族背景,没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往往被排挤在核心圈子之外。即使有皇帝的支持,也难以长久。因为皇帝也需要权贵集团的配合才能有效统治,不可能一直偏袒寒门官员。

    历史上,不乏寒门出身而位极人臣者,如商鞅、王安石、海瑞等。但他们要么依靠强势君主的支持,要么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坚韧的意志,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即便如此,他们的结局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商鞅变法得罪了贵族,最终被车裂;王安石新法触动了权贵利益,晚年被排挤出朝堂;海瑞刚正不阿,却因此多次被贬。

    这种现象在各个朝代都普遍存在。唐朝时,科举制度虽然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机会,但朝廷高层仍被关陇集团、山东集团等门阀世家把持。宋朝虽然进一步强化了科举制度,但士大夫阶层仍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排斥新人。明清两代,更是形成了官僚集团与皇权的对峙局面。

    寒门子弟在官场上的困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制度的缺陷。它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选拔,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打破这种封闭的利益格局,才能为更多有才华的人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余谨的处境,正是这种历史现象的缩影。他虽身居高位,却被权贵集团孤立排挤。但与历史上许多寒门官员不同的是,他没有选择妥协或退让,而是决定迎难而上,开辟一条新路。

    深夜,余谨的书房内,烛火摇曳。

    他独坐案前,手中握着一支狼毫,目光深邃。案几上摆着几份文书,都是这些日子收集到的情报。

    &34;御史台、刑部、大理寺&34;余谨轻声自语,&34;这些衙门都被权贵把持,想要动吴庆年,从这些地方下手显然行不通。&34;

    他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从龙密卫。

    笔尖微顿,墨迹晕染开来。

    这支直属皇帝的秘密力量,分内外两系,内系负责京城,外系负责各州府。在玄州时,他就与外系负责人杨景有不少接触。那个相貌平平,眼神却锐利如鹰的中年男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在京城,内系密卫的力量,或许能派上用场。

    余谨看着纸上的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这个不受六部节制,专门为皇帝搜集情报的机构,掌握着多少朝中权贵的秘密?

    &34;既然明处不行,那就从暗处入手。&34;

    烛火跳动,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余谨轻轻吹熄了烛火,书房陷入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