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能忍则忍

    &34;赵大人,请进。&34;

    吴府书房内,吴庆年正在写信。

    赵铭走进来时,发现吴大人的神色有些凝重。

    &34;这是回信,&34;吴庆年将信封递给赵铭,&34;还有这个&34;

    他又拿出那个装着黄金的包袱。

    &34;大人,这&34;赵铭一愣。

    &34;带回去吧。&34;吴庆年叹了口气,&34;告诉夏州牧,有些事,不是钱财能解决的。&34;

    赵铭不敢多问,只得接过信和包袱。

    待赵铭退下后,吴庆年又看了一眼信的副本:

    &34;承宗贤弟:

    来信已阅,深感忧虑。

    余钦差一事,老夫已详细查探。此人来历神秘,背景深不可测。表面上看是个寒门进士,实则背后牵连甚广。

    其任命皆出自朝廷正印,兵部、吏部皆有记载。此等手笔,非寻常人物所能为之。

    老夫建议,能忍则忍。若其查案不致动摇根本,不妨暂且配合。切莫轻举妄动,以免惹来不测之祸。

    至于平阳军一事,更要谨慎。此人既有监察使身份,调动边军查案乃是分内之事。若强行阻挠,反会落人口实。

    老夫知你心中不甘,但有些对手,不是我等能够招惹的。

    此事到此为止,老夫不便再多过问。那点薄礼,还请收回。

    望你三思。

    吴庆年亲笔&34;

    写完信,吴庆年又看了一遍,确保措辞妥当。

    这封信,既要让夏承宗明白事态的严重性,又不能说得太明白。毕竟有些话,点到即止就好。

    &34;但愿他能明白&34;吴庆年叹了口气。

    六天后。

    赵铭快马加鞭,终于回到玄州。

    &34;大人,&34;他将信和包袱放在夏承宗案前,&34;吴大人的回信。&34;

    &34;他连礼都退回来了?&34;夏承宗眉头一皱。

    &34;是。&34;赵铭低声道,&34;吴大人说,有些事,不是钱财能解决的&34;

    平阳府城外。

    寒风呼啸,黄沙漫天。

    这里已是大安王朝的最北边陲,再往北去,就是北蛮的地盘了。

    余谨立于马上,远眺平阳府城。这座边塞重镇的城墙比一般州府要高得多,城墙上还布满了箭楼和角楼,处处都透着军事要塞的气息。

    &34;大人,&34;贾诩策马上前,&34;平阳府的情况,跟塞北县很像。&34;

    &34;都是边军重地,都在北境边塞。&34;

    余谨点点头。确实如此。

    无论是平阳府还是塞北县所在的通安府,都不是什么富庶之地。人口稀少,物产不丰,若不是因为驻军的缘故,这里恐怕连州府都建不起来。

    &34;文和,&34;余谨问道,&34;平阳军的情况如何?&34;

    &34;回大人,&34;贾诩沉声道,&34;平阳军与塞北边军同根同源,都是当年太祖时期设立的北境十二军之一。&34;

    &34;军中将士多是世代从军,彼此之间渊源颇深。&34;

    余谨若有所思。难怪夏承宗能调动平阳军,这些边军本就是一个圈子里的。

    &34;报!&34;王朝策马而来,&34;大人,平阳军已经在城外列阵,约一万人!&34;

    余谨眼神一凝,看向城外。

    果然,平阳城外的旷野上,一支铁甲劲旅已经严阵以待。黑压压的军阵,在风沙中若隐若现。

    &34;呵,&34;李存孝冷笑一声,&34;这是要来个下马威啊。&34;

    余谨转头看向身后。

    两千飞虎军,两千静塞铁骑,整整齐齐地列在他身后。虽然人数上吃亏,但这可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34;大人,&34;马汉道,&34;要不要&34;

    &34;不急。&34;余谨摆摆手,&34;我们是来查案的,不是来打仗的。&34;

    说着,他取出一面令旗:&34;传令下去,全军列阵,但不得轻举妄动!&34;

    &34;是!&34;

    很快,四千精锐在平原上列开阵势,与平阳军遥遥相对。

    寒风呼啸,旌旗猎猎。

    &34;什么?!&34;

    夏承宗猛地从案前站起,手中的信纸&34;啪&34;的一声掉在地上。

    &34;边军监察使&34;他喃喃自语,&34;他居然还有边军监察使的身份&34;

    赵铭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

    夏承宗踱步到窗前,额头上已经渗出冷汗。

    一个寒门进士,身具县令、钦差、监察使三职。每一个职位,都是实打实的朝廷任命,有兵部、吏部的大印为证。

    这意味着什么?

    &34;能同时调动两个部门,让一切看起来如此自然&34;夏承宗倒吸一口凉气,&34;余谨背后的人,究竟是谁?&34;

    难怪吴庆年会退还礼物,还写信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

    这哪里是在对付一个普通的钦差?这分明是在招惹一个连吴庆年都不敢得罪的庞然大物!

    &34;等等!&34;夏承宗突然想到什么,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34;监察使&34;

    &34;边军监察使&34;

    他猛然惊醒。

    自己调动平阳军阻挠余谨查案,这不是正好撞在对方的枪口上吗?

    边军监察使可是专门监察边军的官职,有权调查一切军务,甚至有先斩后奏之权!

    &34;完了&34;夏承宗一屁股坐在椅子上,&34;这下真的完了&34;

    他不但没能阻止余谨,反而给了对方一个完美的借口。

    &34;大人&34;赵铭小心翼翼道,&34;要不要立刻派人去平阳府,让平阳军&34;

    &34;来得及吗?&34;夏承宗苦笑。

    以余谨的行事风格,这会儿怕是已经到了平阳府了吧?

    &34;传令下去,&34;夏承宗长叹一声,&34;让平阳军&34;

    &34;立刻撤军!&34;

    平阳军阵前。

    从五品都尉李开山立于马上,看着对面的四千骑兵,冷笑不已。

    &34;真是好大的胆子!&34;他转头对身边的亲兵道,&34;一个四品钦差,居然敢带着数千铁骑招摇过市?&34;

    &34;大人说得对,&34;亲兵附和道,&34;这余谨怕是不知天高地厚。&34;

    李开山眯起眼睛,仔细打量着对面的军阵。

    两千飞虎军,两千静塞铁骑,一个个都是全副武装,气势不凡。这哪里像是钦差的护卫?分明就是一支私人武装!

    &34;有意思&34;李开山冷笑,&34;他以为有个钦差的身份,就能为所欲为了?&34;

    &34;大人,&34;亲兵压低声音道,&34;若是把此事告到京城,说他豢养私兵&34;

    &34;呵呵&34;李开山点点头,&34;光是这一条,就够他喝一壶的了。&34;

    朝廷最忌讳的就是官员豢养私兵。就算他是钦差大臣,带着数千精锐铁骑四处招摇,这也是死罪!

    &34;传令下去,&34;李开山提起长刀,&34;全军列阵,不得后退半步!&34;

    &34;让这位余钦差看看,什么叫真正的边军!&34;

    &34;是!&34;

    一万平阳军严阵以待,刀枪如林,杀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