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邻家姐姐,在跟你闲话日常。

    从家里孩子顽皮,到忙于工作疏忽孩子的那点愧疚。

    那一瞬间,沈穗觉得她跟展红旗达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送走展红旗后,沈穗又复盘了她们之间的谈话。

    她发现自己还是“上当”了。

    展红旗用最日常的谈话,挖掘信息。

    说话的艺术莫过于此。

    不愧是大报刊的笔杆子。

    对比展红旗,沈穗这段时间所接触到的另外两名报社记者——单林染和徐岩。

    你们的业务能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呐。

    靳敏整个人都懵了,“啊,不是大老远的来采访你吗?问这些能写出好文章?”

    “这你就不懂了吧?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才叫能力。”孟东梅深有感触,“白菜怎么做才能体现出高超厨艺,开水煮白菜。”

    靳敏撇了撇嘴,“我觉得猪肉白菜炖粉条才叫好吃。”

    开水煮白菜,她从小吃到大,好吃吗?

    一点不觉得。

    孟东梅笑了笑,也没跟靳敏争辩这个。

    倒是她关心另一件事,“你让这位大主编帮你什么忙?”

    初次见面,就让人帮忙。

    这好像不太符合沈穗的行事风格啊。

    “耿厂长那边关系没那么硬,联系不到女排那边,我原本是托报社的单林染帮忙,可他也没给准信,我就想着展红旗是首都来的,就请她帮忙问一下。”

    孟东梅恍然,“你是说赞助那事呀,请她帮忙倒是个好主意。”

    毕竟人家来自首都,掌握的信息都比他们这小地方多。

    又背靠《解放军报》,帮忙联系个人,要方便的多。

    请了展红旗帮忙,沈穗怎么也要跟单林染提一嘴。

    “解放军报的人帮忙联系,那当然再好不过。”单林染激动的难以自持,“我中午请你吃饭吧?你跟我说说采访的事,对了这个应该能说的吧?”

    没能见到展红旗让单林染十分遗憾。

    但他想从沈穗这里知道,展红旗都是怎么采访的。

    毕竟这是自己距离展红旗最近的一次!

    那可是亲往前线采访,做过战地记者的三大主笔之一啊!

    是单林染这辈子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沈穗没拒绝,但她没想到吃饭的地点在报社食堂。

    而且单林染不止一人。

    报社的编辑记者们,几乎全都在!

    沈穗:你们报社似乎有亿点点狂热。

    这种狂热,倒是情有可原。

    过去十余年,两报一刊是国内最权威的媒体。

    两报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

    刊则是《红旗》杂志。

    相较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受众面稍微狭窄些。

    但也更为专业,主要内容军队、国防嘛。

    军队是男人的世界,相对应报社中女记者也数量稀少。

    展红旗没什么特殊身份,战争遗孤罢了。

    能够在《解放军报》成为主编之一,业务能力自然没得说。

    单林染他们作为同行,当然想学习一二。

    一个人或许还不能面面俱到。

    那就全员出动,怎么也要把展红旗的这次采访分析个透彻明白。

    只是……

    她竟然是这种采访风格吗?

    单林染有些迷茫。

    报社的人也都纠结了,这岂不是让习惯了胸口碎大石的壮汉们去拿绣花针?

    沈穗将采访时的对话全盘托出,至于报社的人要不要学习效仿展红旗的风格。

    这帮人哪个不比她经验老道?

    还用得着她来指点江山。

    这也算是还了单林染的人情,离开报社时沈穗整个人都轻松不少。

    因为展红旗的采访,接连几天,靳敏和孟东梅她们都盯着单位里的报纸。

    学校图书馆的报纸架上,就有《解放军报》。

    不过平日里除了沈穗偶尔翻看下,基本上都没人动。

    孟东梅和靳敏都对军事国防没什么兴趣。

    这次恨不得连小豆腐块都不放过。

    在想什么,沈穗当然清楚?

    她忍不住打趣,“你们别太夸张。”

    “这才不夸张呢,等着这报道出来了,你就知道什么叫万众瞩目了。”

    这年头资讯全靠报纸广播和书籍。

    沈穗接连解锁晏城日报、省报,如今又要登上国家级顶级报刊。

    这份荣誉,整个晏城市都没几个。

    到时候可不是稀有动物?

    “对了,你让那个展红旗帮忙联系女排,有结果了吗?”

    沈穗听到这话脸上笑容都略有些苦涩,“还没,估计是工作忙,还没……”

    大概不管是人还是事,都经不起念叨。

    正说着,办公室的电话响了。

    可不就是展红旗打来的?

    她言简意赅,给了沈穗一串电话号码。

    “你就说,是解放军报的小展介绍的,再跟他们谈就是了。”

    “另外,明天见报,你最好是明天再打电话过去,表明自己的身份,这样谈起来会方便些。”展红旗多说了句,算是给沈穗一个提醒。

    沈穗感激不尽。

    挂断电话才发现靳敏和孟东梅就在她身后。

    正大光明的偷听。

    沈穗:“……”你俩真是越活越年轻。

    面对沈穗的无奈,孟东梅旁若无人的后退两步,“靳敏你知道,这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的报社明明在首都,为什么咱们能够在当天看到这些报纸吗?”

    靳敏摇头,她还真不知道。

    “这是因为咱们看的报纸,都是分社印刷的,头天晚上会通过电话电路传版到分社,这样就能保证全国大部分地区能够在当天就看到报纸了。”

    靳敏一脸的钦佩,“孟姐你知道的真多。”

    那可不是,为了明天,特意找人打听的!

    沈穗对于自己出现在《解放军报》的头版,反倒是没那么激动。

    她仔细看了报纸,然后打电话到首都那边去。

    表明介绍人是展红旗以及自己的身份后。

    那边的人声音都亲切了许多,“报纸上那个小沈是吧?我看到新闻了,你喜欢打排球?”

    沈穗不会,但还是表明了喜爱。

    跟着闲聊了几句,她这才表明来意,“我想赞助咱们女排,不知道赞助费是多少。”

    女排的领队微微一怔,中年男人对这个词倒是不陌生。

    毕竟出国比赛,倒是有所耳闻。

    不过国内哪有什么赞助啊,不都是国家支持吗?

    领队回过神来,“你是做球衣还是做球鞋的?”

    “都不是。”沈穗笑着说,“做牛仔裤的。”

    领队:“……我们女排姑娘也不可能穿着牛仔裤比赛啊,你赞助我们,那不是打水漂吗?”

    虽然女排多一笔收入挺好,但他觉得不能这么坑人啊。

    那不是坏了女排的口碑嘛。

    沈穗不假思索,“不会啊,咱们女排队员训练辛苦,可也不能一天到晚总穿着运动服吧?我想如果可以的话,我给她们量体裁衣做牛仔裤,每年除了五万块的赞助费,再就是供应国家队员每人每月两条牛仔裤。”

    “您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