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主持人选

    “让当兵的家里能得到点奖励和升职的机会,想躲兵役的人就会少很多了吧?”

    “士兵只要能过上安稳日子,谁又愿意整年在外逃来逃去,苟延残喘活着?”

    看李恪沉默,李孝恭以为自己说错话了。

    这种问题,就算是过去军力超强的大汉也没搞定。

    将来大唐肯定不比大汉差,但这个问题,他还真不知道怎么解决。

    李恪想得更多一些,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军制回垮掉,大部分是因为土地被兼并了,士兵没心思打仗。

    但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想要军队强大,得有足够的钱粮保障士兵的待遇。

    如果朝廷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那再好的军制也像空中楼阁,早晚得塌。

    “之前逃跑的士兵别再追责了,就像马周说的,暂时先放一放他们。

    说穿了,之所以逃跑,也是因为朝廷的失误。

    让所有逃亡的士兵可以回到自己的户籍,或者加入屯垦兵团开荒。”

    马周特别激动,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能得到天子的认可,这对做臣子的来说是梦寐以求的。

    而且,李恪的这个做法,会给逃亡的军户更多的生存机会,不必再偷偷摸摸地活着。

    “陛下仁德!”

    李孝恭虽然也高兴,但他担心一旦朝廷放宽政策,会不会引发更多人逃跑?

    “陛下的心意是好的,可这样一来,军队里会不会出现大批逃兵,导致兵力不足?

    现在大唐边疆还不稳定,这政策是不是发布得有点急了?”

    李恪摇头:“朕觉得就算这些军户跑了,也不太可能再回到原来的地方,毕竟他们之所以逃跑,主要是因为家里不安定。现在就算回去,也没地方立足。”

    “这样一来,他们要是选择在东北定居,不还是受军队管理么?

    再说,东北毕竟是边境,一般百姓去了,也不容易适应。”

    李孝恭:“陛下真是想得长远。”

    李恪:“武举肯定是要举办的,军民都能参加。具体的年限,你们这些将军们先商量一下,最少得五年。”

    “职务还是朕之前说的那些,得确保能找出上千个岗位来。如果武举的人数不够,就从考过明经科的人里挑一些。”

    李孝恭还是有些犹豫:“那武举的细节,陛下有什么指示么?”

    李恪一看李孝恭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这事儿虽然有点风险,但政治收益也大,李孝恭不可能不动心。

    实际上,李恪想让李靖来主持武举。

    毕竟李靖是大唐军神,资历深,能力够强,能镇得住其他人。

    而且李靖不偏不倚,没有特别亲近的大臣,也没得罪过谁。

    故而,让他主持第一届武举,至少结果会让大家心服口服。

    可李孝恭问了,李恪也不便直接拒绝,毕竟他是宗室大将,用起来比李靖等人更顺手些。

    “朕本来打算把这事交给卫国公的,毕竟他立下那么多汗马功劳,大家都服他……”

    还没等他讲完,李孝恭就急了,忍不住插话道。

    “武举典选可是头一回,要从零开始弄,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太费心费力了。

    卫国公虽然人不错,但他年纪不小了,体力上恐怕吃不消。”

    李恪听后忍不住笑了出来,心想李孝恭自己都快要五十岁了,还在这说李靖年纪大。

    看李孝恭那副样子,要是李靖在旁边,说不定会上去较量一番。

    “而且我身经百战,功勋也不小,至少比某些人更像元帅,而不只是个先锋。

    我还是宗室出身,这典选这么重要的事,怎能不让我来,反而交给卫国公?”

    李孝恭的意思摆明了,武举典选的主持人得是他,非得是他不可。

    李恪犹豫了下,道:“皇叔肯定也知道,武举主持人的位置挺关键的,虽然听起来风光无限,权力也大,但很容易招来非议。”

    武举跟科举那一套比起来没简单到哪去。

    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

    哪怕到了明朝,科举制度完善了,舞弊的事情也是层出不穷。

    虽然有的可能就是同事之间互相陷害,但也无风不起浪。

    现在武举刚起步,里面的利益纠葛肯定更复杂,风险也大。

    李孝恭作为皇室成员,真的没必要趟这浑水。

    基本的公平问题,真不好说能不能做到。

    虽然李恪搞了个优先录取多年从军的士兵,但具体的到底行不行,还得两说。

    说起来,让李靖主持这事,是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但如果换成李孝恭,一旦武举的公正性被怀疑,哪怕李恪也把他推出来平息民怨,也很麻烦。

    李孝恭主动要求当主事,当然不只是看中了里面的好处,风险他也考虑到了。

    李恪这么一问,他感慨道:“陛下,实不相瞒,我是在担心自己死后的事情。我那些儿子们,没一个能继承家业的,要是我走了,家道就要衰落了。”

    “而且我有自知之明,说到打仗的本事,真的不够看。以前征讨四方,都是卫国公在旁边出谋划策。

    现在陛下登基了,将来肯定少不了一场硬仗,但凭我现在的能力,比不上卫国公他们,也比不上陛下信任的牛忠他们,将来想立功恐怕是难上加难。”

    “所以,要是能负责武举,怎么说也能给后辈留下点传承和情分,顺便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

    所以我也只能不怕丢脸,硬着头皮争取一下这个事。”

    李孝恭一番掏心掏肺的话,确实让李恪感同身受。

    对子孙的担心,谁都会有啊。

    但是,光这一点,还没法完全打动李恪。

    关键是李孝恭对他自己的深刻反思,坦诚不足,这可就让李恪挺有感触了。

    在大唐开国将军里面,李孝恭的才能说实话并不是特别突出。

    别说比不上李靖,就是李绩这些人,他也比不上。

    说穿了,李恪最欣赏李孝恭的一点,就是他能正视自己,没有沉迷过去的辉煌,也没有沉迷酒色,而是真心实意的想为朝廷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