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出使回来

    杨淑妃轻轻一笑,拍了拍李恪:“你有这份心意就足够了,这种事情,我不会强求。”

    李恪又和杨淑妃说了几句话,见天色已晚,便告辞离开。

    他没有注意到,在他转身的那一瞬间,杨淑妃眼圈泛红。

    作为女人,她终究是怀旧,渴望早日返回京城。

    但李恪有更大的事业要完成,作为母亲,她不愿成为他的阻碍,只能将思念深藏心中。

    李恪走出屋门,心情异常沉重。

    他清楚,杨淑妃如此表现,纯粹是出于对他的关心。

    作为母亲,她已做到极致,李恪还能有什么不满?

    李恪心中突然涌现一个大胆的念头,如果这个计划真的能成功,他母亲或许不必再等待几年才能重返京城。

    带着满腹复杂的思绪,李恪返回了自己的房间。

    一进门,秦菲儿便上来,帮李恪脱去外衣,并给他洗脚。

    李恪躺在床上,闭目思索今日发生的事,考虑如何击败李二。

    最好是能将他活捉,进而挥师京城。

    秦菲儿从背后抱住李恪,轻声问道:“陛下,房相此次前来有何要事?”

    李恪依然闭着眼睛,语气平淡道。

    “没什么大不了的,别担心。”

    秦菲儿犹豫多次,最后还是问道:“你父皇真的想让你回去?”

    李恪突然站起来,目光锐利看着秦菲儿。

    “这事儿不用你管,记住,李二不是我父皇。”

    秦菲儿感到很委屈,“陛下,其实我,我也想家了。”

    李恪看秦菲儿哭,心又软了,叹了口气。

    “我知道你想家,但我和李二的事,你别插手,安心做你的妃子,到时候朕会给你一场婚礼。”

    秦菲儿默默点头,抱着李恪不再提这个话题。

    内心极度不安。

    她希望李恪早日回京城。

    但她不明白,即使李恪返回京城,等待他们的也不会是好的结果。

    两人整夜无言。

    第二天。

    房玄龄试图与杨淑妃和秦菲儿沟通,然而,两人婉转拒绝了他的请求。

    房玄龄无奈,只能眼睁睁看李恪河李二逐渐走向对立。

    “陛下,外臣有一事不明,不知您在取得蛮族之后,有何宏图大略?对于与大唐的关系,又有何高见?”

    李恪:“朕自然是希望国家能够休养生息,至于大唐,若能与我轩辕国结为兄弟之国,也无不可。”

    房玄龄闻言,情绪顿时激动。

    “陛下,此言差矣,国事岂能轻率而定?”

    房玄龄心中明白,所谓的兄弟之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二是李恪的父亲,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国家与李恪所建立的国家结为兄弟之国?

    再说,大唐与轩辕实力悬殊,大唐怎么可能同意平等相处?

    李恪也逐渐收敛了笑容。

    “你可以回去告诉李二,他想打,朕随时等着!如果他不想打,那就坐下来谈边境的问题。”

    房玄龄叹气,苦涩一笑。

    “外臣明白了。”

    之后,他失望地离开,试图联系李恪的手下大臣,寻找可能的转机。

    然而,尽管智谋团热情接待了房玄龄,但他们对他的建议没作任何回应。

    很快,房玄龄彻底失去了希望,返回大唐。

    很明显,房玄龄的出使任务失败。

    从李恪的态度就能看出,轩辕国和大唐不可能和平共处。

    李恪没有为难房玄龄,安排人护送他离开,以礼相待。

    与此同时,李恪通知底下人,加大对大唐的监控力度。

    ……

    安州。

    李二和文武已在此等候多时。

    大军停滞不前,士兵们士气低迷,他们本期望战场立功,荣归故里。

    然而抵达前线后,却平静地驻扎了半个月,每天只能枯燥训练。

    李二等人看在眼里,心中焦急。

    如此庞大的军队驻扎安州,对当地的粮食消耗巨大。

    从内地运输粮食到前线,途中损耗也不可小觑。

    大唐国力虽强,但长期如此消耗并非良策。

    终于,一个亲卫过来汇报。

    “陛下,房相回来了。”

    闻言,众人的心情终于有所舒缓。

    然而对于房玄龄此次出使的成果,大家心中都忐忑难安。

    若能成功调解李二与李恪之间的嫌隙,这自然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但对于长孙无忌来说,并非如此。

    不久,房玄龄疲惫不堪地踏入大唐。

    “房卿此行前往凉城,可有取得什么成效?”

    众大臣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房玄龄身上。

    房玄龄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真相可能会引发李二的雷霆之怒,甚至可能导致对李恪直接进攻。

    然而,一路上所见所闻,李恪所建立的轩辕国虽然根基尚浅,但军备实力不容小觑,并不弱于大唐。

    除此之外,房玄龄也不愿看到李二背上杀害亲子的恶名。

    经过一番思考,房玄龄决定对李二稍作隐瞒。

    他依旧对李恪抱有希望,觉得李恪有可能回心转意。

    “陛下,依微臣之见,殿下实乃一代英杰!其麾下智囊团更是才智卓越,不输于我等。”

    众大臣对房玄龄得话感到震惊。

    毕竟他是李二手下最杰出的文臣。

    除非长孙无忌凭借外戚身份,否则绝无可能胜过房玄龄。

    房玄龄高度评价的人,绝不可能是平庸之辈。

    但李恪旗下一次性出现那么多这样的人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李二更加惊讶,因为按照常理,李恪不可能吸引到如此优秀的人才。

    李二已将大部分贤才安排在东宫,以备未来辅佐太子。

    李恪是如何将这些人才召集到自己麾下的?

    或许,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他的非凡能力。

    李二好奇询问:“究竟是哪些人才?”

    房玄龄恭敬道:“智囊团一共十位人才,其中最出色的三位是徐晗、齐春和于哨。

    徐晗性格高洁,治理政务刚柔并施,调和阴阳。

    齐春手腕强硬,类似严酷的官吏,秉承法家的传统。

    于哨,陛下应该非常了解。”

    李二沉默片刻。

    对于于哨,他确实熟悉,此人曾担任中书舍人,是他的近臣。

    但于哨弃官而走,让他意外。

    于哨投奔李恪,他理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