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风雪
之前杨云在天应侯府的时候,来往的都是权贵公子,说起吃喝玩乐,他们头头是道,但读书科举,他们一窍不通。
后来回到青山村,杨云从进学到现下,总共只有四个多月,这期间他一直在闷头读书,对读书人的人情交往,关系礼数,根本没时间了解。
看着杨云迷茫的双眼,周仲忍不住笑起来,这个学生对读书很有天分,在某些方面却惊人的无知,甚至连经师都不知道是什么。
他指指房中的圆凳,起身背着手在房中踱几步,缓缓对他解释说:
“像我这样的先生,被称为蒙师,意为给你们开蒙,教你们读书认字的老师。”
“经师,是教你们五经的书院老师,是真正教你们学问,带领你们走上科举之路的人。”
“最重要的是,经师必须有秀才功名。”
说到这里,周仲重重地叹气,眼中有一丝怅然之色浮现。
他已经考三次院试,却始终没有考上秀才,明年是第四次,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行。
看着周仲长吁短叹的样子,杨云以为他舍不得他离开,眼睛一转,轻笑着说:
“先生,我虽然学完《中庸》,但还想把四书所有篇章再回顾,温习一遍,等之后再去找合适的书院,拜见经师,不知道先生可愿多教我些时日?”
周仲立刻明白,他也舍不得从学堂离开,不然以杨云过目不忘的记性,他怎么会需要回顾温习?
周仲没有拒绝学生的好意,轻轻点头说:
“以你的学问,去参加童生试绰绰有余。这几日,我出几套童生试的题目给你做做,让你心中对童生试的难度有个底。”
杨云起身谢过周仲,他能感觉得到,这位先生是真心实意地在教导他。
傍晚时分,天边忽起大风,彤云堆积如山,压得天地之间如同浓夜一般。
不多时,鹅毛般的大雪飘飘而落,几乎是眨眼之间,将大地裹上银装。
周仲看外面的雪那么大,怕一会儿下得太厚,学生们不好回家,连作业都没布置,立刻放学了。
冬天的风格外冷冽,平素活泼好动的学生们好像也被冻住,各自低声告别后回家。
杨云将两只手笼在袖筒里,低着头快步往家里走,只要回家,能烤火暖和暖和。
走到青山村村口的时候,杨云随意往村口的林子里瞟一眼,却见到一个鼓鼓的雪包立在林子边缘,看起来像是原本在那里的东西一样。
但杨云每天都从这里路过,他可以肯定,在今天早上,这里还没有任何东西!
天地间风雪正紧,杨云看一眼往前走,但没走几步又倒回来。
这东西看起来体型不小,说不定是林子里冻死的羊或者鹿,他要是拖回去,不仅能吃一顿肉,皮子还能卖点银子补贴家用。
想到这里,杨云喜滋滋地凑过去,他先是捡一根细长树枝,用力捅雪包几下。
里面的东西没有任何反应,树枝前面传来的触感有些软,应该是刚死不久。
他小心地走过去,用手轻轻将鼓包上面的雪拍打干净,雪下面,露出一根金簪!
“靠!”杨云口中不由自主地吐出一个字,向后退两三步。
羊和鹿都不会带簪子,这是说,雪下面埋着的是个人!
那根簪子做工考究,设计出众,整个青山村甚至是整个东平县,没人有这么大手笔!
风雪之中的杨云,面色阴晴不定。
从簪子能看出来,这人的身份不一般,若是换一般人,肯定想着把人救回去,日后得到此人重谢,从此吃喝不愁。
杨云不一样,他在天应侯府做十八年的世子。
他心里很清楚,一个身份如此尊贵的人,却莫名其妙在荒郊野外冻僵,只有一个可能,此人惹上麻烦,跑到这里后昏过去,才会被大雪掩埋。
他要是把他救回家,会牵扯到这桩危险极大的麻烦中,到时母亲和他都得被牵连。
但见死不救,杨云心中又过不去。
站在原地思索片刻,杨云有决定,若这人还活着,哪怕只有一口气,他也要救回去。
若此人已经死了,那把他留在这里,保证母亲和他不受牵连。
做出决断后,杨云轻轻呼一口气,缓步走上前去,将那人脸上胸前的雪花拍落。
在看到那人脸的一瞬,杨云微微一愣,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感觉这人有些面熟,但一时间想不起在哪见过。
但雪下得越来越大,杨云没有细想,赶紧把手指伸到那人鼻下,轻轻一试。
没有一点热气。
杨云叹一口气,刚准备离开,又把手伸到那人怀里,仔细感受。
咚,咚,咚。
这人的心跳虽然缓慢,但明显没有停下,还有得救。
“你的运气真好,碰到我这么个心软的人。”
杨云将雪人身上的雪随意拍拍,半蹲在他身前,双臂微微用力,将人搬到背上。
漫天风雪之中,杨云深一脚浅一脚地将人背回到自家里。
正在家里做活的姜梅,见到杨云背一个人回来,连忙放下针线上来帮忙,“这是怎么回事?”
杨云将背上的人慢慢放下,让母亲去拿套干净衣服和厚被褥。
只是这人不知道被冻多长时间,身上早已僵硬。
不得已之下,杨云只能用剪刀把他的衣服剪开,用毛巾把他身上的水擦干净,放进厚厚的被褥之中。
姜梅站在旁边,拿起剪开的料子看看,又用手摸摸,一脸惋惜地说:
“可惜啊,这么好的料子,这么被剪了。等明天我洗洗,再给他缝起来还能穿!”
现下姜梅的手艺,在整个东平县都算是有名,缝个衣服不在话下。
没想到杨云把火盆推到那人身边,神色十分严肃地对着姜梅说:
“娘,这些衣服你绝不能缝,也不能洗!最好把它们扔到火里,全都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