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女生频道 >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 第227章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第227章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啊?

    朱元璋话音落下,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官员吏员一百零八人通通处死?

    新任御史大夫安然微微蹙眉,忍不住站出来,劝说道。

    “陛下息怒,百余人未经三法司审理,便要处斩,于律法不合,请陛下三思!”

    曲解圣意、阳奉阴违,固然可恶,但御史大夫安然维护的是大明律法的威严。

    纵使那一百零八人有错,也要押送到金陵来,不然岂不是助长了锦衣卫的威势?

    其他的官员,亦纷纷站出来,为那百余人求情。

    “陛下推行新政,正值用人之际,贸贸然将他们都杀了,谁来为朝廷办事?”

    “陛下,不如让他们戴罪立功,为推行新政出力,编纂黄册、鱼鳞册,可离不开他们啊!”

    众官员七嘴八舌地求情,核心就一个意思:人绝对不能杀!杀了谁干活?

    朱元璋心中冷笑,他若不杀那一百零八人,恐怕天下推行新政的官员、吏员更加会阳奉阴违、有恃无恐。

    朱元璋回想起李善长回信之中的内容,不禁感叹李善长足智多谋,竟将大明推行新政遇到的困难,预判得分毫不差。

    “那些官员、吏员,犯下大罪,咱不严惩难道要任由他们继续曲解圣意,贪赃枉法么?”

    朱元璋对着满朝文武喝道。

    “人,咱要杀,新政咱也要继续推行下去!咱就不相信,大明之内咱的政令会出不了金陵城!”

    户部尚书李信闻言,咧了咧嘴。

    朱元璋这话说得霸气侧漏,关键在于,您朱皇帝再有威信,事儿还得下面的官吏去办。

    杀了一百零八个官吏,您朱皇帝是痛快了,其他地方的官吏还能诚心办事么?

    天下官吏何其多?就算他们明面上不曲解圣意,不吓唬百姓,也有一百种方法,阻挡黄册、鱼鳞册编纂,阻挡新政推行。

    李信深吸一口气,恭敬地说道。

    “陛下,为了推行新政,朝廷已经选拔了一批官员前往各地,当下,恐怕没法选拔出更多的官员了……”

    不等李信说完,朱元璋大袖一挥。

    “大明人才济济,还能缺少当官的人不成?前往各地推行新政的人选,咱已经有了!”

    哦?李信、郭允道、刘仲质等六部尚书,还有其他的大臣皆露出惊疑之色。

    要推行新政需要的基层官吏可不是个小数目,陛下从何处找来那么多人?

    “国子监,为我大明选拔人才,而今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国子监的监生,选拔优秀人才前往各地,为大明推行新政!”

    洪武年间,国子监成为培养大明官员的重要摇篮。

    洪武八年,国子监学生据史料记载为三千余人,到了洪武十一年,在读国子监学生已经达到了五千余人。

    国子监学生分为六堂,即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

    国子监监生实行积分考核制,而从国子监毕业离开的监生,会被选拔派往大明的各层衙门任职。

    五千余人,如果能真正地落实到基层去,等于朱元璋直接将皇权的“触手”,渗入乡间。

    好厉害的手段!

    天下的文官士人,为何敢对朱元璋的新政阳奉阴违?不就是知道朱元璋手中无人可用么?

    你朱皇帝再厉害,还能变出万千分身,前往各地?

    礼部尚书刘仲质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陛下!国子监的监生大多入学时间短暂,并未学得真本事,贸贸然让他们前往各地推行两册编写,推行新政,他们难以胜任啊!”

    户部尚书郭允道亦反对,道。

    “请陛下三思,国子监监生大多稚嫩,做学问尚可,处理地方政务恐引起争端、混乱!”

    文臣们一个两个地统统站出来反对,唯独国子监的祭酒宋讷一言不发。

    朱元璋背着手,直接点名宋讷。

    “宋大人,你为何一言不发?你说说,国子监的监生,能否胜任新政推行啊?”

    满朝文武的目光,皆汇聚到了宋讷身上,宋讷瞬间感觉压力山大!

    说能胜任吧,得罪满朝文武,毕竟两册编写完毕,推行“摊丁入亩”,这群大地主们个个要“大出血”。

    说不能胜任吧,朱皇帝可盯着呢,万一惹得朱元璋不痛快,他宋讷这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估计也保不住了。

    宋讷的脑子里面心思急转,片刻后老爷子有了主意。

    “启禀陛下,国子监监生每日刻苦习齐家治国之本领,就为了有一日能为朝廷,为陛下分忧。”

    听到宋讷这话,许多官员对宋讷怒目而视:老东西!你果然没有骨气,这就跪了?

    “然国子监监生去了各地基层推行新政,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帮手,恐难以成事,届时会让陛下失望,令天下人耻笑他们。”

    “故老臣认为派国子监监生去各地之事,亦徐徐图之,不宜操之过急啊陛下!”

    那些本来对宋讷怒目而视,心里暗骂宋讷的人,无不是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

    暗暗给宋讷竖起大拇指!高!宋大人真是高!

    首先,我宋讷支持您朱皇帝派国子监学生过去,他们的本事不弱,但人手不够。

    不是我宋讷教导得不好,是客观条件在那儿。

    其次,贸贸然派遣国子监学生去基层,陛下失望,天下人耻笑,最后落得还是您陛下的面子。

    我宋讷为了陛下您的面子,操碎了心!但是客观上,我还是不赞成国子监学生外放。

    里外话都让宋讷这老狐狸给说了,谁看了不得佩服一声千年老狐狸!

    朱元璋眉头微蹙,盯着宋讷片刻,忽然笑了。

    “好啊,宋大人果然忧国忧民,想得也周全,所以,与国子监诸生外放并行的,还有一项新政!”

    “咱决定在乡里面设置乡官,日后,各地的吏员可经过考核之后,成为乡官!”

    哗!朱元璋提出的国子监诸生下乡就够惊人的,这第二项新政更是惊人。

    朱元璋的第二个新政,可以总结为“吏转官”。

    吏转官这事儿从秦汉时期就有了,官吏官吏,虽然经常一起说,但官员与吏员截然不同。

    官员能晋升,有明确的升迁渠道,但吏员干一辈子也就是个吏员,甭管你有多少辛劳。